泉州师范学院

标题文字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旧版  档案动态

访泉州大学、泉州师院老领导谈话记录

作者:发布时间:2018-04-14点击数:1021

——张连、朱展华、孙易鍫、洪奕民、张创业、黄梅雨、黄厦生、陈天必、李飞龙等

   张连(1958年晋江地区专员、泉州大学、泉州师专校长):最关心泉州的人是陈嘉庚,陈嘉庚不承认自已是厦门人,他认为泉州应办个大学,要不泉州华侨外出挣不到钱,没有文化,都是废品。1950年陈嘉庚回来,与我张连商量要在泉州办大学,决定由张连先挂一个泉州大学的招牌,再向国家要求变成国立大学,接着就到教育厅去挂牌了,当时大多数的领导班子成员文化水准不高,我(张连)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地质学专业,所以就担任校长一职。当时的基本情况是: 
华侨回到泉州捐款办了很多中学,中学需要很多师资力量,所以又把泉州大学中的泉州师范学院改成泉州师范专科学院独立出来,先培训中学教师力量,同时又积极筹办国立大学,所以当时的这3所学校(泉州大学、泉州师范专科学校、泉州华侨大学)其实是一家的,当时陈嘉庚派庄希泉、庄明理、张楚昆和洪思思4人去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提出申请,要求把国立大学(后改为华侨大学)定在泉州。 
因为办大学要征地、要建设,这个问题是大问题,没有钱如何办?国家拔款给泉州作军费,我拔了五百万办大学。当时要攻金(攻打金门),我会日语、英语、闽南话,对台湾海峡地形地貌很子解,是第一任渡台工作队队长,参加组织台湾二二八起义,所以叶飞一定要我张连当泉州地区专员。 
地委这些人没文化,把大学办在清源山上,我说:搬下去,搬到蔡镶祠堂边(城东村),靠近沿海,土地便宜,有发展空间。我周游过世界,国外大学校园都离市区10公里以上。 
泉州师院开学,我起码去了四次。 
陈伯达3次到泉州,我每天都和他在一起。他最感兴趣的是建乌潭水库和肖厝港。有了乌潭水库,惠安走马埭耕地有水种田,有了肖厝港,惠安的石灰岩可以运到北京建造人民大会堂,所以陈伯达不能不与我交朋友。

    朱展华(1958年泉州大学筹备组负责人之一,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晋江地委决定创办泉州大学,市委书记和宣传部长点头,1958年5月1日启动,我于7月1日正式调入,具体指挥筹备工作。当时只有热情没有底子,主要办了4个学院,即: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师范学院。当时省里审查之后并不同意,原因包括:校舍、资金、师资等方面不够。当时的老师都是从各个重点中学中抽调来的,理工科则没有教授,福建农学院也不支持,医科教师是从泉州和莆田抽调来的,当时只有医学院和师范学院条件合格。泉州大学当时有挂牌、有印章,但它成立后不超过4个月就下马了,主要是没有校舍和老师。当时泉州大学的成立只有地委的决议和会议纪录,没有上级的批文。 
当时泉州大学由于没有校舍、资金投入不足,人员也没有(省里不支持,把中学教师都撤走,否则中学没有教师怎么办!)。省里意思是:只要有一个教授也行,当时我们一个教授也没有。我不愿多提1958年这个敏感时期,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比较敏感,容易和浮夸、大跃进联系在一起。我本人也因为泉州大学的问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和批斗。 
当时的领导班子,有本人、林书铭、李志力等。(他说记不清楚了),各学院院长一般由教育局的教研室和各中学校长中抽调。建议访问原泉五中校长林书铭同志、谢景明、洪奕民。 
泉州师专成立的情况?1958年在青源山征地100亩,办师专,它是在师范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是厅级单位,泉州师专和泉州师范属于2个机构、1个牌子的情况,1962年师专并入漳州二师院后,泉州师范保留了下来。 
泉州大学一年工作总结中说招生988人,数据不实。新生入学是一种形式,让大家默认泉州大学的成立。 
泉州大学生源情况?大部分是泉州地区生源,极少数是外省学生。学生入学不参加全国统考,只是由各个学院老师自己出卷。校舍地点在现在的180医院。 
泉州大学10月1 日举行开学典礼,开学的时间或新生入学的时间?8月底或9月初,可以从新生入学考试算起(8月25日至27日)。 
明年泉州师院准备举行校庆活动,校史追溯到泉州大学,哪一天作为校庆日比较合适?(5月1日,或者10月1日?),5月1 日是地委决定筹办泉州大学的时间,10月1 日是开学典礼的时间,可以选后者。如果从合并的学校中选择,校庆日最好以泉州师范学校为最早的前身,因为以地域划分,南安师范不能算是泉州的。 
把创办泉州大学改为复办泉州大学,要从上面找关系,要到教育部、省教委、教育厅争取,发扬泉州侨乡和对台口岸的优势,使办学资金有稳定的来源。

   孙秋(1960泉州师范学院办公室主任、党委委员):一开始有个筹备组,包括我本人、陈金源、李英贵。1958年大跃进,开始时张桂如是校长,挂个名,招生交给各县。各县专招,共四个学院,医学院(设在卫校)、师院(师范)、农学院(农校)、工学院。医学院招了2个班,一个中医班,一个西医班;农学院也有2个系,植物保护系和农业系;师院招生比较多,都寄在师范,但只办了一年,而且一开学就大炼钢铁。 
泉州大学下马时,泉州师专搬过来,老师一起跟过来。 
1959年上半年下马结束,下半年改成泉州师专;1963年泉州师院、厦门师专、漳州师专等四校合并,1959年是本科班,1963年毕业,档案搬迁到第二师院,文革以后,第二师院也撤了,当时的专员张连还到师院上过课。 
王一心(福建省教育厅长)很支持在泉州开办师院,来看过清源山的校址。“泉州大学”的题字是从北京寄来的,陈伯达一共写了4张,最后选了1张。 
   洪奕民(1959年泉州师院党委秘书):我在回忆师范的教育,觉得很好,教育氛围好,社会很重视,一开学老师就一直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当时就树立了很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时学生住校,学习很自觉,毕业后都成了骨干,泉州师范社团活动很活跃。当时国家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将泉州大学下马,省政府批准,王一心厅长亲自来听课,了解师专的办学质量,把师专升格为师院。 
当时泉州大学的文书档案是我整理移交的,我到省里开会,参加讨论关于办二师院、教师去向、调配等问题。汇报各个教师的基本情况,当天还开了紧急会议,我们泉州争取办华大,来调研,想要师专的校址,王一心书记不给,陈金源召集我们几个研究,说明理由,泉州是侨区,华侨多,办这个有意义,为海外培养学生。方案送到中侨委,廖承志说那就办成华大,陈金源回来说,中央已经批准办华大,华大筹备工作是师院大多数骨干参与的,华大还借用泉州师院的校区办学,后来才搬到城东新校区。当时要师院发展为华侨大学,地委觉得要办我们本地的教育事业,所以华大就由国家拨款,师院继续办。 
要确定一个校庆日,日期要准确,一是戴帽时间(师范里产生师专),用泉州大学成立时间作为校庆日不妥,师专接受了泉州大学的财产,重新组织班子,正式列入教育厅管理。

   张创业(1960泉州师院教务处干部):1958年经济大跃进,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材,泉州没有大学,缺乏人材,侧重“教育为经济服务”这个概念,我们当时师范中专未毕业,泉州师院就招了一个师范班(两班中文,学制两年,大学专科),后来改为泉州师院,1958年,当时莆田属泉州辖区,整个晋江地区所有好的老师都调来了,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书记黄锦团、香港著名记者何基雄(陈伯达姐姐的女婿)都是当时班上的同学。 
黄夏生在师专当团委书记,洪奕民任党委秘书,副科级,地委任命的,张创业是教务处教学秘书,普师2年级的学生改为1年级师专生,设语文、数学、物理等4个专业。 
泉州要办泉州大学,将晋江地区公安处(原教育学院)作为校舍,地区专员张连挂名校长,农校、卫校都办了大专班,1959年中央发现大跃进问题,所以进行调整,泉州师院要办好,就得与泉州大学分开,独立办学,毕业生都做了妥善安置,原工学院作为泉州师专校舍,工学院校址为现在的教育学院,泉州大学下马,学生并到师专。 
当时师专的人员主要有:院长陈金源、副院长郑景渠、杨树稼(后并到二师院),宣传部长孙易鍫、办公室主任溪奔流、教务主任郭兴奋。新班子成立后,正常招生五、六百人,1960年搬到清源山校舍(今180医院),老君岩前长长的五层楼(工字形)3个月就建成了。 
   从北京调来给苏联专家当翻译的当老师,当时职工两百多人,学生一千一百多人,一个系有2个工作人员,教务处有七、八个人,当时教材是蜡纸刻印的,我经常加班加点,那个年代不计较工资待遇,师范教育重视程度更高,当时政治风气好,体育课很正规、作息有规律,大家身体好,我们学校是泉州市排球队冠军,当时大家就一个目标,当个好学生,毕业后当个模范教师,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叶飞是泉州人,当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对晋江地区教育很重视,1961至1962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学校又要调整,印尼政局改变,东南亚华侨受到排挤,政府派团去接华侨回来,所以中央侨办决定办华侨大学,后来国家投资,先后2次来选址,当时我们要设计方案,后来选址城东,但老教授不肯去,华侨大学建成后,要调我们这些骨干去,师院去了3个,欧阳、郑景渠、杨树稼还是副院长,当时各个地区都有师专,后来省里决定只留3所,泉州、漳州、南平三所,1960年我校英语专业并到厦门,漳州、厦门数学专业并到泉州师院,后来厦门师院不办了,我去厦门接学生回来,原来省里意思是只办2所,晋江地委觉得经济有困难,而且有华侨大学了,所以决定不办,省里不知怎么决定,最后泉州师院并到漳州二师院,郑景渠、杨树稼、欧阳也都去了二师院。 
    泉州大学下马后,财产归师专,医学院的学生分配到一院和二院,未毕业的物理系到福州大学,生物系后并到华大,最后又并到了海南岛。由于泉州经济条件不够,当时泉州大学工学院是地委拨款,师院是教育厅拨款,农学院是农业厅拨款,医学院是卫生厅拨款,大学未成立时就有师院存在,省里同意办,1958年7月招生,参加省里统招,招了一百个中文专业学生。 
泉州师院的校史以泉州师专校史为主,第一个是与师范合并,第二个是校址在教育学院的时间为主,因为此时才有一套独立的领导班子,师范培养初级教育,师专培养中等师资,其他也是并进来的,不算。泉州人早就想成立自己的大学,但只有先发展基础教育,等经济发展好一些,才发展大学。五十年代就有办泉州大学的想法,尝试办过。 
   当时的文书档案是由洪奕民整理移交给福建省档案馆的。

   黄夏生(原泉州大学、泉州师院团委书记):我去招生,王一心说:‘要先让第一、二、三志愿的都招生录取完了以后,你们才录取’。当时我们主要录取2类学生,一类是分数很高但成分不好的,一类是分数不够但成分很好的。当时招了两个班。 
   黄梅雨(1958年《泉州日报》总编):1949年9月开始办泉州日报,版头是苏童的字,“泉”字是模仿的,1950年5月1日泉州日报停办,1958年7月1日复刊,沿用解放初报头,后来陈伯达到泉州,他是党内的笔秆子,声誉很好,深入实际,老家惠安,重视泉州,当时泉州地委也很重视,请他来考察,长期住在南安莲塘,在基点村蹲点。晋江地委请他写报头,前后2次,后来直到文革停刊,一直沿用他的字,他还到报社开干部座谈会,省里很重视,福建日报总编、党报党刊、新华社总编都来参加座谈会,他很虚心幽默,给报纸提了一些意见,他看到关于肥料数据的报道,就说:“我也捡了很多粪,有没有统计进去?”他说对数据的报道只能是概略,不能太精确,根本无法准确,很多数字是没办法统计的。 
泉州大学校徽应该是与泉州日报差不多时间写的,1958年泉州日报有关于泉州大学成立的报道,都称为土大学,当时的校长是张连,筹备处人员其中一个是宣传部副部长、泉州日报社长朱展华。

   陈天必(1958年晋江地委办公室主任):泉州大学办起来,得到普遍欢迎,十月一日开学那天,张桂如要去讲话,地委开会,稿子通不过,晚上十一点,地委办公室来找我,要我写讲话稿,我赶写到深夜才完成的。 
陈伯达当时在南安县满山红大队蹲点,遇到春节,地委叫他到地区招待所来隹,他不肯,要呆在农村与农民一起生活、劳动,当时下雨,就在屋里练字,他平时不给人家题字,但这次他给我、泉州梨园剧团、泉州大学都写了字。文革期间,二十九军军长派人来到我家,与陈伯达有关的东西全部被抄去了,我家被抄了十七次,我与陈伯达的信件、合影全都抄走了。

 

 

 

综合档案室记录整理 
二OO七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