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首页

纪委(监察专员办)综合室、纪检监察室

泉州师范学院主页

您所在的位置:

【家风建设】刘少奇的严明家风

文章发布日期:2018-12-10

刘少奇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十分注重党员干部的作风修养,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党内作风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生活上,刘少奇更是严于律己,家风严明,为全党树立了典范。

心中装着人民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刘少奇一生的准则,也是他家风中最鲜明的特点。他总是要求家人多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身的选择同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

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在父亲的教导下,聪明、刻苦的他,学业一直非常好。1951年,刘允斌被莫斯科大学录取为化学系的研究生,并在四年后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作为长子,刘允斌深受父亲的影响,他时刻不忘家风,在面临人生抉择时,总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刘允斌先是舍弃多年研究积累,从化学研究转为国家急需的原子能研究。后来,他又收到父亲的家书:“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利益。”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背着简单的行装,在妻儿的哭声中毅然踏上了返回中国的列车。

这样的家风也影响着刘家的第三代人。刘维孔是刘少奇的侄孙女,从解放初期一直到1957年高中毕业,都在刘少奇身边上学读书。刘少奇看着她长大,对她十分疼爱。刘维孔当时一心想要考取大学继续深造,可是成绩不够偏偏没能考上。

刘少奇知道此事后非常关心。他专门找到刘维孔谈心,询问她今后的打算。刘维孔说自己想去广州找父亲,在那里继续复习一年,再考一次。对于这样的想法,刘少奇并不赞同。他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对刘维孔说道:“你是革命者的后代,应该到人家不想去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你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好不好?”但是刘维孔想上大学的想法非常坚定,根本没有务农的思想准备,对于叔祖父的建议默不作声。

刘少奇看出维孔思想不通,便谆谆教导她:“我们应该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外国人说我们贫穷、落后,我们就应有志气,使祖国富强起来。我们这辈人把反动派打垮了,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责任,就落在你们这一辈人的肩上了。现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农民。你有文化,应当回家去,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这是光荣的,一定会记载在历史上。”

其实刘少奇哪里会不知道,在那个时期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能留在城市,过上比农村好得多的生活。可是刘少奇一心为民,尽管内心牵挂,但他仍然希望自己的后辈都能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他专门嘱咐夫人王光美找了一些有关农业劳动方面的书送给刘维孔。在她即将离开北京时,刘少奇又是千叮咛万嘱咐,一遍遍地告诉她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提醒她“要当一名好社员”“不要过早当干部,要尽力帮助老百姓”。

严格要求子女

“严于律己”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严于律己不仅是要做到自身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同时也要严格约束家人的思想和行为。刘爱琴是刘少奇的大女儿,在谈到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时说:“不少人以为我们是国家主席的子女,肯定处处受照顾享福。殊不知父亲对我们都是从严管教,有时甚至严厉到接受不了的程度。”

1951年2月,刘爱琴的党员预备期满了。一般情况下新党员在预备期内,只要没有什么突出的问题就可以转正。刘爱琴觉得自己出身好,从小受苦、吃苦,经过反法西斯战争艰苦环境磨炼,在红旗下成长,转正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刘少奇知道此事后却明确表示反对。他觉得女儿回国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虽然政治思想、工作学习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是应该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认为女儿只有在政治上得到进一步锻炼,思想上更加成熟,生活上更加艰苦朴素后,达到“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方可入党。对此他找到刘爱琴谈了自己的想法,提出“要正确地对待转正问题”“要继续接受思想改造”,并在学校班级党支部成员到家里征求对刘爱琴转正问题的意见时讲明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刘少奇坚持对女儿严格要求的意见下,组织部门按照党章的规定,没有让刘爱琴转正,并取消了她预备党员的资格。虽然这件事对刘爱琴打击很大,但是事后她开始认真思考父亲的教育,努力克服了以前“自来红”的优越感,重新脚踏实地努力工作。1958年,她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终于在1965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刘少奇对子女的严厉不仅体现在思想教育上,也反映在生活和工作中。他给子女们制定了一个严格的“成长进度表”:9岁学会游泳,10岁学会骑自行车,11岁要会自己洗衣服,13岁能够生活自理,15岁独立出门。

刘源是刘少奇最小的儿子,刘少奇对他自是十分疼爱,但并没有降低对儿子的要求。相反,他疼爱儿子的表现就是在各个方面对他严加要求,让他到艰苦生活中去锻炼。在中学时期,每年暑假刘源都按父亲的要求到军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到部队不久,刘源被选为特等射手,编入尖子班参加军队大比武,训练强度大幅度提高。刘源每天都需要和战士们一样托着砖头练射击,顶着烈日练刺杀。一天训练下来,满身都是泥水和汗水,有时甚至会弄得浑身是伤。巨大的训练强度让刘源感到有些吃不消,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在这时,刘少奇鼓励刘源克服困难,并让他严格按照要求继续训练,丝毫不容松懈。就这样,在父亲严格要求和教导下,刘源在部队度过了中学时期的三个暑假。

不搞特殊照顾

在工作和生活上,刘少奇十分注重“公私分明”,对子女的教育中尤其注意这一点,坚决反对搞特殊照顾。他曾经对女儿刘平平和刘源就读的北京实验二小的校长和老师们说:“不要因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照顾他们,那样对他们没有好处,我们也不高兴。”

1960年,刘爱琴从内蒙古回北京探望父母,她向父亲反映自己的房子被水淹了,虽然向有关部门多次提出调换请求,但都没有回应,希望父亲能够替自己打一个招呼,解决住房问题。

刘少奇虽然心中对女儿很心疼,但仍然明确回答说:“群众能住的房子,我们也应该能住。不能因为你是国家主席的女儿,你就可以与众不同,不能有这种思想。现在搞了一点特殊,多得了一些物质上的享受,看起来是占了点便宜,但这是危险的,长期下去,思想就要变,也会站到人民的反面去,成为无益于社会的人。”

刘少奇还十分注重培养子女艰苦朴素的作风,避免他们滋生享乐主义。有一次,刘平平跟随阿姨上街购置衣服,看中了一件40元的虎皮领子大衣并买回家。刘少奇知道这件事后找到阿姨很严肃地谈起此事,嘱咐阿姨一定要把这件大衣退掉,并认真地说:“今后要培养孩子朴素的生活作风,不要娇惯他们。”

此外,刘少奇坚持要求家人积极参加劳动。在中南海里,他让家人种植果树,帮厨房煮饭做菜,甚至修建房屋时他还让王光美带领孩子们去工地参加劳动。1958年,刘少奇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只在院子里劳动还不够,于是要求孩子们暑假时半天时间复习功课,半天时间去公社同农民一起劳动,并且要像农民一样“不怕热,不怕累,不怕吃苦”。

刘少奇是伟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是一家之主,是子女的慈父,更是他们的严师;他通过言传身教让优良家风得以传承。(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谭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