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荣辱观教育在高校结出硕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4-10浏览次数:283

  2006-11-22 来源: 人民日报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等重要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广大青年学生评判是非荣辱提供了标准,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高等院校应把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努力使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

    摆上重要位置。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和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和生活等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可以说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应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遵循“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的原则,把荣辱观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与其他素质教育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完善教材体系。课堂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院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通过课堂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为此,应对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组织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切实突出荣辱观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

    加强理论研究。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细化荣辱观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步骤,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把荣辱观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发挥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深入研究,为加强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围绕当前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组织力量开展专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营造良好环境。在青年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和社会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要求在全社会努力形成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氛围,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荣辱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高校也应通过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转化为大学生们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

    提高教育实效。高等院校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全面提高。具体地说,一是爱国热情得到有效激发。通过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光荣责任。只有知荣辱、明善恶、辨美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二是整体精神风貌真正发生变化。通过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务实进取的思想作风,在追求真知中提高素质,在提高素质中健康成长。三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不断提高。通过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们更加自觉和主动地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不断使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高,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