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文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4-12浏览次数:5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紧密相连。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把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联系在一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内涵特质、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进步文化。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经济社会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结果。从思想内容来说,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对精神家园的往向和托附;从制度规范来说,和谐文化体现在和谐目标指引下人们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各种制度和机制。从社会层面来说,和谐文化具有明显的价值引向作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从个体层面来说,和谐文化影响人的思想行动,对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和谐文化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开放性、渗透性、民族性的特征。和谐文化不等同于先进文化,但与先进文化相互交织,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与建设先进文化的方向具有同一性,就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与时代精神相一致、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和谐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人类社会共同需求的普世价值。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文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灵魂,没有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就会失了正确方向、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和谐社会是产生和谐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谐文化来自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社会和谐是人类千百年来奋斗不息的理想,这一伟大理想过去之所不能实现,除了不具备物质条件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和谐文化的共识。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文化社会,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追求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才能坚持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没有思想上、文化上的和谐,就失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共同理想,才能把不同阶层的人群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包容各种不同观点,达到动员各方、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目的。

  (二)建设和谐文化,有效促进社会形态各要素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文化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和谐文化的指引下,依法保护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减少和缓解市场经济和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某些矛盾冲突,实现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与文明进步、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个体富裕与群体富裕相统一。

  (三)建设和谐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和谐文化的核心,是人的和谐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

  


  建设和谐文化有必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性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依法治国,依靠社会主义法制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重视思想道德的力量,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帮助人们正确判断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恶与善,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要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坚持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道德规范变为社会的普遍行动。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涵盖全社会的广泛的群众性活动。要在各级党委领导和各级政府管理下,运用学习教育、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发挥社会、企业、机关、学校、家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和谐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祖国、热心公益、团结互助、扶贫帮困、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社会氛围。

  (三)树立和谐理念,制定和完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扬弃,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有利于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利用和谐资源,树立和谐理念,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和谐文化的能力。用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参照原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疏理、调整、订正、充实、重构。运用体现和谐文化精神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透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打破阶层隔阂。既考虑富裕阶层的利益,又爱护弱势群体,积极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公道。适应我国社会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形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取向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调整政策法律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保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致性,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和谐发展。要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站,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护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抓紧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建立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表日期:2007年1月18日 出处:1月18日 作者:陈学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