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归宿是国民收入不断增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4-13浏览次数:251

《光明日报》4月12日  董正伟
摘要: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看到“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思想主要的落脚点是“人民的生活和人民利益”。
关键词:共同富裕 和谐社会 贫富差距 执政为民 关注民生 生产总值 战略目标
    我们是13亿多人的人口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因而所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要围绕着“人”做文章。而其要做足、做透!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特色;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共同富裕是一个定性概念,如何来判断共同富裕呢?富裕是以人们的财富多少来衡量。而财富的数量表现就是居民收入或者说是工资报酬。传统上,我们一直以经济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说明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根本无法体现国民的收入水平,也不能反映出人们的富裕程度。
    13亿人口的大国,20 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超过10% 。单纯从国内总产值和经济增长率来判断,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确实是世界上最快的。但是,如考虑每一个国民的人均收入和生产消耗,我国的居民收入年平均10000万就是个大关。10000万元对于今天国际经济接轨的国内生活消费来说能做什么呢?吃饭都紧张,还谈什么富裕?痴人说梦!
    假如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再以增长率和国内总产值为衡量指标。而是以居民收入增长多少作为考核目标,这样就可以更直接的反映国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以及居民的生活消费购买力!因而社会的发展目标应当以国民的工资收入提高数据作为衡量指标、更能体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状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鼓励一部分地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这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的著名论断。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这些经典思想指导下,我们的改革开发和经济建设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改善。但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拉大、贫富悬殊等分配不均问题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
    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当代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为民政府形象。胡锦涛总书记多次重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系列关注民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逐步到位,如农业税减免,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政策措施使政府和民众的距离拉得更近!
    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每年以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高速发展。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彻底改变全体国民贫穷的事实。年人均收入10000元左右。这样的国民收入水平在世界上实在算不上富裕,和能源价格、共用产品价格,以及“居高不下”房产价格相对比,国民还无法摆脱“贫农”的阴影。
    目标管理的数量考核指标体系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组织生产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无论是对单个的组织、还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有了一个远期的可以检验和考核的数量界限。对照初期设定的基础数据,管理者可以清晰地看出目标的是否完成,以及发展中的问题。
    在传统习惯上,政府多以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的统计数据来判断经济发展水平和成果。去年我国提出了经济发展“绿色GDP”概念,就是说经济发展不再单纯的把经济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社会考核指标。而是要考虑节约能源和排污指标、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的状况。
    但是,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指标体系是考察全社会经济发展总量,无法反映每一个国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所以这样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总量指标不科学,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到底每年国民人均收入增加多少?地区差距是多少?城乡差距是多少?
     经济学家习惯用国际“恩格系数”什么的比例说明问题,这也不科学!为什么不用民众看得见的数据呢?10000元或者8000千元,增加1000元或者2000元等实实在在数字。让民众切实感觉到口袋里的钞票不断地在增加。而不是笼统地经济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总值等总量指标。总量数据再大无法说明每个国民的经济增长多少?如果经济增长的财富量都被城市或者少数富人所瓜分,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对多数民众来说有什么意义呢?除了增加贫富悬殊和城乡矛盾、贫富矛盾之外,毫无益处!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很多商品和服务都变成了世界性市场交易。一方面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能源、资源价格与国际接轨中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国内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就业难和失业率高使劳动工资迅速提高变得不可能。
    土地资源的短缺和财富机会的不均等导致了城市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社会形成了很多发展的难点和热点。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严重;居民收入不稳定和预期工资增长不确定因素、造成国民在高的能源、公用产品和商品、服务价格面前不敢消费。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减弱,银行储蓄率不断上升。这些因素加重了经济发展的负担。
    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的是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国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旺盛才能实现商品的流动速度加快,加速资本周转,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拉动向需求拉动转化。要刺激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必须以“居民有足够的财力”支配。否则,贫穷的人们是不会产生太多的消费愿望的!
13亿人口,20 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每个国民年平均收入10000元,每个月也就800元。考虑贫富差距问题,中国多数的农村人口是没有多余的钱消费的。城市的贫民也不少。而目前的公用产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将会消耗掉多数人全部的劳动报酬,甚至很多人还无法享受这些能源和公用产品。
    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目标告诉我们,虽然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分配。但是,个别人年收入10万元,多数人年收入不到10000元的状况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社会发展目标就要首先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实现年平均收入10000元的目标;
    其次,要把每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修订为城乡国民收入增加1000元到2000元的水平。这样的经济发展目标让每一个,民众看得见摸得着!
    第三,由于我国目前的工资报酬水平和国际接轨水平,与不断上涨的房价和能源、公用产品价格不相匹配,要相应的提高国民工资水平,达到和能源价格和公用产品价格相适应的科学比例;
最后,要切实保证农业人员的劳动收入和城市人员同步提高,差距要缩小到最小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实现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目标。
    经济发展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发展生产力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们的共同富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于每个国民的收入增加,没有收入增加,或者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所占有,那么这样的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矛盾冲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不断的实现国民的劳动报酬和收入增长,这是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目标的落脚点和归宿。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研究和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方法。建国后,就国内而言,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基本矛盾。在此确立了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此后,邓小平系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由理想到现实的,由定性到定量的变化。
    “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最早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至今还在我们的记忆中。定性的指标缺点是看不见,摸不着,且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了社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这三步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这三步走的突出特色是以“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数量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应当说这“三步”的如期完成奠定了中国经济社会二次腾飞的总量基础。
     在单纯的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发展目标背境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靠投资消耗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浪费比较严重!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东部和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然后是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结果是地区差距拉大,贫富悬殊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矛盾突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主要是着眼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消除社会差距和分配不公问题。“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思想相继提出,把国家的战略指导思想不断的推向深入,不断的贴近百姓生活。突出特色就是“关注民生”,政府和普通百姓的“心”更近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看到“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思想主要的落脚点是“人民的生活和人民利益”。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国民的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的利益是什么?人民利益就是人民的财富不断增长。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最终任务是什么?发展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增加社会财富,这个财富最终是为了广大劳动者来分享“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成果”。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把所有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更具体深入的向前推进一层的话,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不断的增加人民的收入。通俗的讲就是国民工资收入年增长多少的数据问题。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把13亿人口的分母和经济总量分子进行对比,我们还是穷人!而且现阶段社会发展贫富悬殊和地区不平衡的矛盾很严峻。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当是生产不断发展和社会产品分配不公的矛盾。突出表现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悬殊,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
    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矛盾,党和政府着眼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确立了旨在消除贫富差距和城乡、地区差距的战略发展思想。“和谐社会”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方案和措施。但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虽然去年以来,我国在世界上确立了“绿色GDP”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概念。但是,什么样的“GDP”最终的结果都要以国民收入增加多少来体现。否则,这个“GDP”多么的美好,财富都被少数富人瓜分了,多数人都贫穷不堪,这样的经济总量越大副作用越大!
    最能体现国民共同富裕程度的衡量工具就是,每年每个国民的收入是多少?每年国民的收入比上年增加了多少?不同地区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相差多少?要体现这样明明白白的实际发展成果,只有把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国民收入增加数据来描述。去年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做秀”搞什么幸福指数,和谐指数,这分明是愚弄百姓。
    13亿人口的大国,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或20000元是一个情况。但是,当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是什么样情况呢?至少130 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个什么概念?到那时美国和西方国家也要对我们刮目相看了!所以,未来的社会发展目标应确定为国民收入年均增长多少钱和增长率是多少!这更能体现当代政府“执政为民”,建设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