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怎样的思想政治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4-30浏览次数:1609

郝驹 发布时间: 2007-04-28 10:07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不仅因为课程科目的减负:由原来的七门减少到四门,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专科生只把后两门作为必修课。

  社会学家同时认为,今天的大学生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简单的、注入式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现有教义已经很困难,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

  “尴尬”的大学思政课

  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知道,思想政治课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政治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不愿意读;而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

  高校思想政治课俗称“两课”,即由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两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如果能够从学术上讲清它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就勾勒了一部西方思想哲学史和一部政治经济学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常严肃的主题。有评论认为,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往往把它庸俗化和功利化,令其中涉及到的所有伟大思想变得味同嚼蜡,不仅倒了思想的胃口,而且抹杀了思想本身。

  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是一种公共价值观的教育。这对于学生走出学校后在社会中相互合作、和谐共处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显然应该以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等基本理念为基础,进行一种开放的包含质疑、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内容的教学。

  应该为学生成长解惑

  把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课讲成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是方永刚的“杀手锏”。一堂理论课,他往往讲上一两分钟就能把学员“抓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调针对性,要对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有帮助,学生就爱听这门课了。如果教师讲课都是照本宣科,不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怎么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看来,方永刚能把政治理论课讲得这么受欢迎,对高校思政课改革思路是个很好的启发。每次课前调查听课对象的构成,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有哪些实际问题、思想上解不开的扣儿在什么地方,就是强调针对性、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体现。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系教授石云霞坦言,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上,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既枯燥又抽象,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永刚的身上突出的一点,就是始终把自己当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翻译’,这一点特别值得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去思考、学习。”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秀华如是说。

  创新是高校思政课生命线

  南开大学教授李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首席专家之一,他认为,新课程的内容不是原来课程的合并相加,而是对理论和课程体系再认识的结果。这一调整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整体性要求,需要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眼光去解读。

  据了解,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展思政课改革的4个试点单位之一。传统的课堂讲授,被更加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取代了。化学系150名新生的班级被分成了15个小组,班有课代表,组有小组长。课代表的任务是与组长们一起组织社会实践和课外讨论,而这一环节占据了总学时的36%。学生们的期末考试卷面分数只占总成绩的60%,他们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决定了其余的4%。

  学生要利用3节课的时间从事社会公益工作,才算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课外讨论主题,则依据授课内容,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贴近校园生活。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开展辩论赛、阅读课外资料等都是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部分,教师们列出的课外阅读材料就有胡锦涛总书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南开大学原秘书长黄钰生谈大学教育与南开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大学生的十五条建议”等,这些资料,都是经过教师们集体筛选的。

  思政课的教师还开通了“晨钟博客”,“刷新”了学生们对思政课教师的既有印象,增添了亲和力。在这个群体博客里,已有十多位思政课教师落户,他们以“海天一色”、“见习医生”、“程门立雪”之类的网名,讨论着严肃的课改课题或轻松的教学心得,让学生访客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