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谈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1-01浏览次数:214

林金良

(应用科技学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构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是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教育工作者理应敏锐地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高度,深入思考构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问题。

一、高校和谐师资队伍的内涵

高等院校是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必须拥有一支和谐师资队伍,即充满活力、运作有序、配合得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应是一支能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担负起培养和造就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合格师资队伍。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在高校精神文化的层面上,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应是一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拥有高尚的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具有以培育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以国家兴衰、民族兴衰、学校兴衰为荣辱的时代意识、以宽大为怀,严于律己为准则的师德意识的师资队伍。

(二)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层面上,高校和谐师资队伍是一支在科学化师资管理制度下形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资历结构、学缘结构相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匹配,能遵循高校运行规律,完成现代大学使命的师资队伍。

(三)在高校行为文化的层面上,高校和谐师资队伍是一支有大局意识,能张扬个性的形成学术流派众多、教研风格迥异、思维活跃的具有高尚的学术规范和师德规范的能兼容并蓄、广纳群贤的师资队伍。

(四)在高校物态文化层面上,高校和谐师资队伍是一支一方面能培育学校特色,打造品牌;另一方面具有灵活的师资管理的机制和体制,能打破校际间人为壁垒实现师资资源充分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的灵魂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师生一起完成学术自由、独立创造、理性批判和兼容并蓄等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建设高校和谐校园,重点是提升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核心和归宿就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的教师质量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就是说,大学要有一批在学术上真正有建树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大师,通过大师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学者,学者汇聚一堂,百花齐放,形成大学的“大气”,通过大师的丰富知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学者,营造出和谐校园。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受到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高校和谐文化,就不能形成教师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就很难协调行动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就会影响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建设高校和谐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关键。

三、对构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措施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校教育管理者理应面对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高校和谐发展的高度,深入思考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

(一)从高校精神文化层面上加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主动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高校教师群体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高校教师的头脑,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始终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形成高校教师群体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办学理念。

2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奋斗目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为此,高校教师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教育观,坚持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高校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的唯一源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努力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高校教师群体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大学应在教师群体中弘扬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衷共济、共同奋斗的民族精神,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激发教师群体不断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提高时代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完成高校的时代使命。

4、始终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师德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主义大学理应要求教师群体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以高尚的情操、真诚的科学态度和创造性的劳动赢得学生的认可,赢得学生尊重,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大学有责任、有义务首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师群体中构筑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一共同精神支柱通过高校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动在师生中相互传递成为高校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再通过高校的先导、辐射和人才的流动,注入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从高校制度文化的层面上加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

制度建设是高校依法建设和谐师资队伍的依据和准绳。通过建立人性化的制度,营造教师自由表达和张扬个性的空间,激发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包括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的使用制度和保障制度实施等一系列文件规定。

1、明确制定师资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几条原则:一是遵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以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的部门规章和发布的文件作为制定和实施高校师资管理制度的依据。二是制定的师资管理制度要符合本校办学层次要求,不脱离自身的财力、物力等实际,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要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三是制定师资管理制度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充分了解教师的动向目标,综合考虑,制定出具有权威性的文件,能保持相对稳定。四是要有保证制度落实的机制和体制,确保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2、严格制度管理,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和谐优化。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本校专业建设的需要,侧重发展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适度建设长线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队伍,严格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条件,把好引进或培养的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关,不断推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和谐优化。处理好加强专业教育与重视全面发展的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保证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3严格质量管理,加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和谐结合。一方面,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从行业、产业、企业中去遴选学历层次较高、职业素质较好的或有一定的职业工作背景的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充实师资队伍或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建立校企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流的制度,逐步形成一批专兼结合、初中高级职称相结合、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从高校行为文化的层面上,加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行为文化,包括教育管理者的行为文化和教育者的行为文化两个方面。通过行为文化的自励、互励、他励功能,激发教师群体的内涵建设。

1、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有效激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驱力。

1)实施“送温暖”工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真正从政治上、业务上、生活上关心和支持教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激发教师增强责任心和成就感,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学校发展统一起来。2)实施“名师”工程。借鉴中外名校通过聘用名师打造品牌的经验,特聘名牌教授来校讲学、执教并通过知名教授的传、帮、带,造就一支竞争力强的教授队伍并形成学科带头人的合理梯队;通过知名教授的榜样作用引导和激发教师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建立教师自由择岗制度、评教制度、奖教制度。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让教师自由竞争上岗,通过评选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激发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的和谐发展。(3)实施“协调”工程。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协调处理教师队伍中的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学科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引进教师与现有教师的关系、重点培养与全面关心的关系。要在引导全体教师认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定期考核,及时调整,不搞终身制,激发教师树立发展目标,努力发展自己,造就出更多的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

2、高校教育者的相互激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驱力。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高校教师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在高校教师中倡导三种精神: 倡导的精神。高校是学术活动的殿堂,探索真理的圣地。应在高校教师中营造一种能张扬个性,广纳群贤,众多学术流派和教研风格兼容并蓄的氛围。为此,高校教师要有和合的理念,包容多样的胸怀,尊重差异的境界,发扬“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维护高校学术上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局面,为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保障。倡导“敬”的精神。高校教师队伍应是一支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守,敬业乐群,勤奋严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教师群体,形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关爱、协同发展的大家庭。倡导“创”的精神。高校教师要自觉做到,淡漠名利,宁静致远,要敢于张扬个性,求实创新,探索真理,求同存异,开拓进取,树立严谨勤奋,爱国爱校,集体主义,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的精神。总之,通过自励、他励,调动教师群体自觉充实发展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

(四)从高校物化文化的层面上加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真正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人才管理壁垒,充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自由选择,允许教师自由流动,人尽其才,在更大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真正实现人才资源的充分共享。这样既有利于高校发展,又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再说教师有权选择高校,高校也有权选择教师,有利于高校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思考发展问题,去创造特色打造品牌。

  总之,高校和谐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探求真理、推进改革创新的神圣职责,加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要在不断加强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构建高校和谐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措施。

(作者为应用科技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