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范学院:以社会实践开展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发布者:谢光毅发布时间:2024-01-22浏览次数:16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21日至122日,我校民族工作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队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及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济南大学一行20,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与教师共同组成八闽寻迹,文化传情寒假社会实践队前往泉州、惠安、晋江等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调研交流。

(实践队在泉州师范学院民族工作室前合影)

开展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21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走进“福籽同心爱中华·泉州展”,借助文字介绍、雕塑展示、现场解说等手段了解各民族交汇交融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展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梳理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历史脉络

(实践队在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参观“福籽同心爱中华·泉州展)

访白奇村,守根护脉

    随后,实践队探访了白奇村,现场大家了解了白奇村海上航运史简介,感受海上丝绸之路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一行人沿着奇古街,感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探寻代表古迹文化的微景区:锦曲五音、踏月归乡、名人驿站实践队还参观了郭氏家庙郭光院士量子科普展馆,感受着先贤们的爱国情怀,充分挖掘属于奇乡的历史渊源,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

(实践队在泉州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白奇村进行调研)

探粘厝村,赓续文脉

    122日上午,实践队来到晋江市的粘厝村,粘厝村是晋江唯一粘氏聚居的满族村,粘厝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建筑群落独具特色。团队来到民族文化中心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与闽台粘氏宗亲座谈,座谈会上双方就泉州满族粘氏源流进行交流,了解当地的姓氏源流,粘氏八世祖南迁闽,传衍闽台粘氏的历史。现场在民族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参观了粘氏始祖完颜宗翰的雕像和历史发展的文字介绍。粘厝埔村是在不断前进中,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各族人民一道,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实践队在晋江市龙湖镇福林村粘厝埔参与闽台粘氏宗亲座谈)

访古寻踪丁氏宗祠

    随后,实践队来到晋江陈埭丁氏宗祠,丁氏宗祠是所有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及古代阿拉伯人入籍中华的重要依据。丁氏宗祠建于明初,由正门、中堂、后厅组成。中堂保留明代抬梁式木构架,居其中,形成回字形布局。实践队在参观中了解到了回汉人民团结与奋进的动人故事及丁氏族跨洋入泉形成与发展的艰辛历程,在解说员的介绍下一幅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图卷缓缓打开。

(实践队在陈埭镇丁氏宗祠进行参观调研)

红砖古厝,闽南风情

    122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晋江五店市,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该街区有着独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等。实践队听取了关于五店市历史的解说,了解了五店市名称的由来青阳蔡,五店市。实践队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街区内的几个重要景点——万应本草堂、探花巷、朝北大厝等。富丽堂皇的闽南大厝,错落一致的色彩和屋檐,商业林立、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段段被保留完整的历史向实践队员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传统与现商业化的结合,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保护好传统古街,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历史和文脉

(实践队在晋江市五店市参观调研)

泉州师范学院民族工作室,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泉州师范学院民族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是福建省首批民族学生教师工作室,先后被授予泉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南安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泉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南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是我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我校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彻当前紧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有效实践。本次实践活动为推动福建省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拓展更多元与宽广的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