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杨大鹏:推进泉州沿海海蛎壳资源应用

创建者:时间:2022-07-31浏览次数:399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博导、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杨大鹏坐在临窗前的木椅上,一襟白色衬衫就像刚刚用细腻的石灰粉刷过的白墙,与常年奔波日晒的肌肤形成了强烈对比。“我额头上都有白头发了,这大概就是人开始变老的标志吧。”杨大鹏憨厚笑着道。 

作为中青年学者,手握110多篇SCI论文,杨大鹏当之无愧是“青椒”中的佼佼者。从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从胶州半岛的求学男孩到新加坡的研究院助理,再到泉州湾的研究大拿,这段路杨大鹏走了20余年,期间面临数次彷徨、困境,以及进退的选择,不知不觉间,已人到中年。

杨大鹏。受访者供图

求学:谁的青春不迷茫 

在外人看来,今年42岁的杨大鹏并没有中年人身上那种逐渐显露的老态,因为他笑起来的样子,永远像一个背着背篓面对镜头的农民一般,表情踏实,显示出一股朴素的满足和兴奋。在朋友圈的合影里,他所有的笑容都是一个标准的开怀大笑,就像一个刚刚得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的男孩。 

杨大鹏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普通的家庭。2000年九月,他考入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世界迈入新世纪的同时,杨大鹏的人生走上了新的起点。在经历了高考的磨砺之后,来到了大学这个自由的地方。 

实际上,就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决定并不非完全由杨大鹏的个人意志决定的,由于高考分数并不是十分高,在录取杨大鹏的时候他被调剂到了这一专业。那一年是山东理工大学第一年招收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还未十分强大,入学时,他有一丝失落。 

在大学里,没有谁会强迫一个人做什么,父母不在身边,老师更不督促什么,慢慢的,很多人就开始放纵自己了。年轻的杨大鹏告诉自己,人生只售单程票,别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要想将来有个好的生活,必须在大学里争分夺秒,严于律己,好好学习。 

“我是属于书呆子型学”,杨大鹏这样描述那时的自己。因为高考没能十分如意,杨大鹏一入学就决定三年后要考研究生,他整天泡在自习室,为心中三年后的那场考试做着准备。不过那时候,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杨大鹏并不能十分笃定。他也面临着在校大学生普遍都会碰到的问题:我的梦想是什么?如何实现?他在心里告诉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时,他提醒自己,成功还得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脚踏实地。世界上缺少的从不是理论家,而是实干家。

在大学的一次公共课上,杨大鹏遇到了一位研究生命科学的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对生命科学奥秘的种种描述激发了他对于这个学科浓厚的兴趣。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觉得这位文质彬彬的老师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和榜样。于是,在研究生考试时,他更换了专业,报考了大连理工大学的生命科学专业硕士。 

命运再次绕了个弯。研究生录取结果出来,杨大鹏没能顺利被大连理工大学录取,而是被调剂回母校山东理工大学。幸运的是,本科时心仪的那位生命科学老师成为了他的硕导。 

跟了崇拜的导师,学了热爱的学科,一开始,杨大鹏很是兴奋。不过,一段时间之后,当渐渐地深入到这一学科的深处时,他发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长期研究这个学科。 

杨大鹏喜欢动手和实践,他描述,当时在实验室里做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经常需要从数据库中筛选出用以治疗一些疾病的天然小分子药物,纯理论的研究让他渐渐觉得乏味,于是在博士选专业时,他想要重新拿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颗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仰望天空,胸怀梦想,自信自强,拔节成长。就这样,杨大鹏开始考博,最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又在该校博士后流动站做了两年的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后。专业之间的跳跃显然让人感觉到压力,有时他也在怀疑自己频繁的切换专业是否会影响对于一个领域的深入,不过,杨大鹏感受更多的是,不同专业给他带来了非常广博的视野,也让他探索到内心真正着迷的研究方向。 

科研:衣带渐宽终不悔 

博士后出站后,杨大鹏在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做了一年副研究员,便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福建泉州,成为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的一名高校教师。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作为科研人的杨大鹏,真正把他的所学和泉州沿海的地理条件结合起来,在这片土地上发挥他“科研人”的最大价值。 

无论对科研还是教学,杨大鹏都始终满怀着一个学者纯朴、求实、执着的本心。由于学校没有本专业的硕士点,为了加快推进实验室的工作,杨大鹏常常找高校的教师朋友、曾经的同门推荐研究生。有时,讲课中发现有潜质的本科生,也把他们叫到实验室。对待学生,杨大鹏松紧有度。他给研究生立规矩,周一早上八点必须到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八个小时不许做与科研无关的事。实验室里,谁负责什么设备,谁负责哪个仪器,各项制度都规定的清清楚楚。作为导师,他不喜欢给学生开会,但要求学生每周做一个PPT向他汇报本周的工作和下周的安排,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杨大鹏始终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新来一个学生,杨大鹏便会先安排学生做一些基础的工作,从中观察学生的性格,比如做事是否仔细,哪方面比较擅长,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便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去研究什么。许多研究生刚刚来时,往往对研究方向比较迷茫,经过杨大鹏这样因材施教的方法,对科研的兴趣越来越浓,毕业时,仍然保持着当初的好奇和热爱。 

对于杨大鹏自己来说,从前的“求学男孩”,如今的“杨教授”,他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有一次,他辅导一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由于学生基础不是十分扎实,论文改来改去仍然达不到标准,来来回回,一篇论文竟然改了一百多次。性格直率的杨大鹏想发脾气,但是看到学生坐在那里,笔尖抵着下巴愁眉苦脸的样子,胸中的怒火便转化成了慈父般的关心。日积月累下来,杨大鹏的性格也渐渐变得有了很大的弹性,对待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宽容。

杨大鹏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受访者供图

有时,杨大鹏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山东烟台,会在朋友圈发几张图片感叹一下“还是我的家乡美啊”。工作压力大时,他忍不住和爱人说,“太累了,咱们走吧,回家去吧”。不过,在泉州八年,虽然他曾经产生过数次这样的念头,但是从来没有把“离开”真正付诸实践。 

“泉州是一片创业的热土。”这是杨大鹏对这座城市的感受,目前,他带领学生组建的“生物纳米材料团队”正在全力推进泉州沿海的海蛎壳资源创新应用研究。这意味着原本要大量废弃的海蛎壳可以被加工转化为生态涂料、可降解地膜等环保产品,再通过校企联合产业化,销售到市场。经过绿色环保循环处理,沿海城市海蛎壳的垃圾污染和资源再利用都将得到有效解决。 

“脚踏实地珍惜时光青春不老,仰望星空顶天立地事业终成”。杨大鹏谈到,之所以从事中试产业研究,一方面是出于兴趣,另一方面是心中一份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正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认为,科研工作者需要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进步,让人类的思维认知有一个拓展,也要思考如何解决社会现实需求和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科研中解决一个小问题,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这个产品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万万不能待在实验室和论文的世界里出不来。”“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科研人,既钻理论、又求实际,要坚定,不可人云亦云。”——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期待。(杜立文) 

链接:

中国经济网:http://city.ce.cn/news/202207/19/t20220719_7345714.shtml?bsh_bid=578597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