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发扬丝路精神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建者:时间:2022-09-26浏览次数:303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去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历史表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就了泉州曾经的辉煌,多元文化融合沉淀为泉州最大的精神特质。如今,欣欣向荣的民营经济,再次让泉州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乐土。

近年来,泉州凭借“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重服务、重筑魂、重创建方面下功夫,持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重服务:弘扬开放包容精神深情帮融第二故乡

2013年,丰泽区被确定为福建省首个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泉州进一步将鲤城区、晋江市作为工作试点,推动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民化”“同城化待遇”,是晋江推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发展城市民族工作的关键词。湖南少数民族同胞龚立飞,在晋江一家鞋企做样板工。他是市民同等待遇服务的受惠人员。去年龚立飞通过积分优待政策,买到心仪的房子,儿子顺利入读公办小学。

2011年,晋江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包括少数民族同胞在内的新晋江人享有22项市民化待遇,2014年增至30项。近年,晋江又率先推行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优待管理办法,实行积分奖励,在文化、参政议政、公共事务等,鼓励推动新晋江人融入融合。

丰泽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关心的居住、就业、教育等方面入手,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泉州落得了脚、扎得下根、安得了心。

建设石榴籽之家和温馨家园、开放学园、创业佳园、生活乐园,以及儿童早教发展基地、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女性生殖保健基地、爱心帮扶救助基地、老年人关爱基地——这是丰泽源淮社区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所创立的“一家四园五基地”服务模式。

社区成立服务中心,将少数民族外来人口就业、助困、子女就学、卫健服务、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纳入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泉州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民族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进一步完善。统战、民宗、司法、教育、人社、卫健等部门协同配合,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医疗、教育、就业等服务,确保及时到位,落到实处。

重筑魂:发扬互利共赢精神结下深厚兄弟情谊

泉州不仅在推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着力,更是在情感、思想上注重筑魂塑魂,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晋江是我的第二故乡。”今年7月,泉州晋江宇踏体育有限公司工人老马,向参加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各民族携手向未来活动的代表,介绍他来晋江的收获。宇踏公司少数民族员工超过1/3。“公司有困难扶助专项基金,上次我生病,申请到了补助。”一名少数民族员工说,公司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开展旅游团建、为外来员工开“生日会”、开设普通话课程等,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今年3月泉州发生疫情,少数民族同胞与泉州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石榴籽般的民族团结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同心抗疫中得到检验和升华。

新疆的麦提托合提·杰力力,疫情期间筹办“民族一家亲”抗疫爱心厨房,免费送爱心餐给一线抗疫人员,为第二故乡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2021年年底西藏洛隆10名医务人员赴泉港区进修。疫情突袭,学员们站出来:“让我们代表洛隆,为泉州抗疫尽一份力!”藏族姑娘桑巴卓玛、罗卓旺姆和老师们夜以继日忙碌在抗疫一线。

1996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启动,泉州宁夏结“亲戚”。2022年1月,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医技人员到福医大附属二院进修,原本3月结束。“泉州对口帮扶青铜峡市人民医院长达12年。我们留下来,做力所能及的事!”进修队员郑重递交“请战书”。

3月25日,5辆货车跨越2200公里从宁夏抵达惠安,传递“惠红闽宁一家亲”深情厚谊。2021年,惠安与红寺堡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方位支持红寺堡区。时值惠安抗疫,红寺堡区筹集139箱防疫物资和96吨生活必需品驰援。

重创建:发扬互学互鉴精神团结之花璀璨绽放

泉州拓宽载体,以村庄、企业、学校为重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示范典型培育工作。

泉州市农校举行认亲结对仪式,藏族学生与“代理家长”认亲结对。考虑到西藏学生不远万里来学习,早在2010年首设西藏班时,学校便建立“代理家长”制度,遴选优秀老师作为西藏学生的“代理家长”,给学生家的温暖。

泉州师范学院成立民族工作室,用特色文化营造家的温暖,各民族师生互学互鉴、同频共振。举行具有浓厚民族特色、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开学典礼,开展共植“同心林”、少数民族旅游模拟推介、民族服饰展示等活动。

重创建,使得泉州民族工作基础更扎实。近年,泉州先后培育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重点区重点单位”、3个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试点单位、1个“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创建数量位居福建省前列,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记者廖培煌通讯员向知燕实习生洪冠睿)

链接:

泉州晚报:https://szb.qzwb.com/qzwb/html/2022-09/23/content_616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