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青少年筑牢安全思想防线,强化他们对潜在风险的辨别能力,切实提升少年儿童安全防护意识与自护能力,持续打造“七个一”暑期社会实践系列主题活动。教育科学学院“润育青衿”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泉淮社区开展一系列安全防护活动。
防拐教育:案例剖析识骗局,实践模拟强防范
实践队联合泉秀派出所民警,聚焦儿童防拐安全,结合真实拐骗案例展开深度剖析。民警生动讲解了常见的拐骗手段,如诱骗求助、假冒熟人、物质利诱、识别危险信号的要领以及高效求助的方法。志愿者随后组织模拟演练,通过“街头求助”“零食诱惑”等情景,让孩子们实践拒绝技巧与脱险步骤,将知识转化为应对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显著提升,更加明确了如何识别危险、规避风险。
暑期自护:数据案例敲警钟,互动问答强技能
“每年暑期,溺水都是威胁孩子安全的‘头号杀手’。”暑期学生自护课上,志愿者以PPT展示触目惊心的数据与真实案例,重点解读防溺水“六不”准则,随后延伸至交通安全——强调行人靠右行、未满12岁禁骑车上街、网约车要记车牌号”等细节;对自然灾害避险技巧及拒绝三无食品的饮食安全原则也逐一讲解。课堂上,“发现有人落水第一步该做什么?”“如何拒绝陌生人的糖果?”等问题引发抢答,志愿者结合情景模拟纠正认知误区,如溺水施救不能迎面靠近、打雷时远离大树,让安全知识在问答中扎根。
身体红绿灯:界限清晰入童心,情景演练练反应
“我们的身体像马路一样,也有‘红绿灯’指引‘安全通行’。”身体红绿灯课程中,老师以生活常识作类比,通过PPT明确划分身体“三色区域”:绿色区域为手部、肩膀等可安全触碰部位,黄色区域为背部、腿部等需谨慎对待的警戒区,红色区域则是背心、内裤遮盖的绝对隐私部位,并强调“不被看、不被拍、不被摸”的“三个不可以”。孩子们拿起三色贴纸在示意图上标注区域,在“陌生人靠近”“被掀裙子”等情景中,练习“大声说不+跑向安全区”的应对方法,《身体警报歌谣》的朗读更强化了记忆。课后,孩子们纷纷表示“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遇危险会告诉爸妈”。
急救科普:步骤拆解明要点,图文演示学技巧
实践队成员通过仿真人体模型与急救包,手把手教孩子们实践:止血时如何用干净纱布按压伤口上方,烫伤后怎样用流动冷水冲15分钟,并现场演示“海姆立克法”。针对受伤后直接移动患者伤处、烫伤涂牙膏等常见误区,志愿者用动画短片对比错误与正确做法,强调“科学施救比盲目行动更重要”。在一次次演练中,孩子们逐渐掌握实用技能。
此次系列课程贴合儿童认知特点,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可感可学的互动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实用技能,更培养了主动避险的意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把坚实的“平安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