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文 选
第(2012)4期 总第67期 刊号:校内(部)012
中共泉州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 2012年3月9日
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
低标准学雷锋未尝不可
■黎明
今年的“学雷锋”活动特别高调,民间舆论的反应也比较热烈。民间建言中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即“让领导先学”。这民间智慧或民间诉求,无论从哪个角度、据何种理论,可以说和高层想到了一块。
民间的“学雷锋”,不管各时期官方对雷锋本人与“雷锋精神”怎样诠释,其主要精神内涵,就是“当好人、做好事”,和传统中的“行善”概念,没有太大差别。“雷锋精神不过时”的条件,固然与官方倡导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雷锋在大众心中是个“好人”的形象,其“利他”的精神与理念,涉及到人们“处世为人”层面的基本认知。故而,许多倾心于做好事的人,对有没有官员的“垂范”并不在意。
民间雷锋的“精神内涵”中,“利他”或“与人为善”核心价值从未更变,雷锋品牌才得以常新而持久。
假设学雷锋的组织者都是“现成雷锋”,具备领导学雷锋活动的天然资格,这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官员学雷锋,采用最低标准才可能具有可行性。
雷锋舍不得买汽水喝,攒下几块钱用来帮助生活困苦的群众,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而今的官员,要是不用公款大吃大喝,给纳税人省点钱,我看,这也算学雷锋。要是和世界各国一样,不把参加酒宴当成无可替代的公务活动,那就更好了。
我这么说并不夸张,汶川地震那么大的灾难,接受了约201亿元国内外捐款,这数额已经很多了,而公款吃喝每年要耗费约3000亿元,这还是多年前的数字。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能这样,因为雷锋不光有精神,还因为他身处群众之中。官员无需跻身于公共交通体系,在诸多生活领域实际存在这样那样的特供,和大众根本不属于同类人,如何才有可能和正常人一样考虑问题呢,这本身就是个问题,就算本来有好心,可能有时也难以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不为恶,不贪腐,不坚持特权,官员为个人积德、为社会大众造福,我以为这就是学雷锋,官员采纳低标准学雷锋,在诸多“小事”上试试,是可行的。
另外,当好人,大家对此要求都没有意见。“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这话是邓小平说的,“好制度”与道德典型的感召作用不是一回事,但对官员来讲,恐怕更重要。
忌空谈 重实践 有颗平常心
■佚名
第49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刚刚过去,中华大地学雷锋活动方兴未艾。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为内容的志愿服务如火如荼。无论基于何种身份,通过何种方式,人们用行动向这位永生的年轻人献上敬意。
在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雷锋精神也在不断融汇新的内涵。与之相应,今天的学雷锋活动,一方面要继承好的做法、好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更新颖的视角、更多元的载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本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走在学雷锋活动的前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要在本职岗位上贯彻党的宗旨、当好人民公仆,还应在社会生活中严格自律、严格要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带动全社会践行雷锋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注意发挥青少年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雷锋精神对于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重要意义。在青少年中间开展学雷锋活动应注意与当代青少年阅读特点、审美需求和新的沟通交流方式相适应,与新媒体手段和文化、艺术、时尚等元素相结合,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努力增强针对性、适应性、普遍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雷锋活动应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学雷锋活动应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多开辟群众乐于接受的渠道,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统一组织活动与群众自发开展活动结合起来,把集中活动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用雷锋精神激励人、感召人,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于“学雷锋”理应有着更广义的理解,避免把“学雷锋”看成是某种定时定点活动的狭隘理解。任何体现着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精神的理念和行为,都与雷锋精神相印证。举凡赈济灾区、扶弱助残、公益捐献、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都是在践行雷锋精神,都是雷锋精神更深层、更广泛、更生活化和时代化的表现。因此,“学雷锋、做好事”人人可为、处处可学。爱岗敬业、忠实履责是学雷锋,见义勇为、挺身而出是学雷锋,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是学雷锋,献一次血、植一次树、让一次座、扶一把老人也是在学雷锋。
今天我们学雷锋,忌空谈、重实践,忌浮夸感、重平常心,忌凌空虚蹈、重日常坚持。践行雷锋精神需要我们从身边做起,建立公益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积跬步至千里,积小善成大义。真正将雷锋精神写入生活文本,为营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贡献力量。
(资料来源:《长江日报》《光明日报》)
送:校领导,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宣传委员,各二级学院院长,机关各部(处)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 (共印1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