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高薪无法治愈“城市焦虑症” 》(《学习文选》2012年第26期)

时间:2012-10-26浏览:323

 

学 习 文 选
第(2012)26期     总第89期            刊号:校内(部)012
中共泉州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             2012年10月 26日
陈方:高薪无法治愈“城市焦虑症”
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这样一份调查近日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则在5000元上下浮动。
如果从个人生活的体验来看这份调查,结论或许并不夸张。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要想生活得从容一些,一线城市月薪9000元、二线城市月薪5000元,并不算奢侈的要求。但问题是,这份调查所引发的“惶恐效应”的的确确有些夸张了。
多少钱才能过不惶恐的生活?多少钱才可以有一个安稳的晚年?表达焦虑、表达惶恐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时髦现象,似乎你没点焦虑,都要被甩在“社会主流”之外,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在人们热议“月薪多少才可以让你生活不惶恐”的时候,一位在二线城市生活的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但生活还不错,该有的都有了。”在他的眼里,“钱是永远没个够的”,只要合理安排,即使收入不高,生活也完全可以放松地过。
没钱万万不能,有钱又不是万万都能。事实上,只要往深里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惶恐。几个月前,一名银行员工在网上发帖抱怨说,自己年薪20万元在北京生活压力依然很大,感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这样的“哭穷帖”引来的只是嘲讽。
表面“哭穷”的背后,其实是放大了的焦虑以及无所不在的矫情。而过分强调“月薪多少才不至于生活惶恐”,那是不是在向社会暗示: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月薪标准,我们就不可以幸福满足?那些自认为幸福满足的,只不过是穷开心罢了。
抱怨并非无助于社会进步,人们焦虑的地方正是社会不完善的地方,是社会矛盾多发的地方,解决人们的焦虑感是改革所向,是创造幸福中国的必由之路。而给“城市焦虑症”寻找出口,政府部门责无旁贷,需要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发展机制,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平等的竞争机会,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对未来生活形成稳定的预期。只有希望有所寄托、情绪有处释放,公众的焦虑才能转化为追求幸福的动力。而焦虑者们也应当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种正确认知社会、评价自我的价值观。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10月24日)
 
 
 
 
校领导,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宣传委员,各二级学院院长,机关各部(处)主要负责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       (共印1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