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泉州古城的西街,首先闪映人们脑海中的便是名声在外、人流如织、千年老街等不胜枚举的赞美之词。
如今受疫情影响,西街的烟火气淡了几分,却仍不能掩盖其独特的人文内涵。
为了在有限时间里,让游客能真正走进西街的历史时空,领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泉州古城办用心做出一套关于西街的城市简易读本——《西街寻宝》特辑。
原本该在新春粉墨登场的《西街寻宝》,虽推迟了上线计划,但是其背后的故事却颇为精彩。
一套连环画 “游览”西街知名老巷
《西街寻宝》以连环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12条西街街巷的悠悠历史,还有2本泉州民俗,能让老泉州人及海外游子品读魂牵梦萦的古城气息。
这套连环画里,每条街巷1册,总共14册,串起整个西街片区的精华,既可以作为西街老巷的导览图,带领游客“走访”西街最具代表性的古街巷,“游览”西街知名景点和名人故居,也可以作为旅游口袋书,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装帧精美,方便携带,适合收藏,可以成为游客的伴手礼和泉州城市旅游的推介品,让西街的声名与内涵传播得更远、更广。
12条古巷 看遍泉州多元与包容
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西街寻宝》总策划陈伟长表示,12条古巷都有着泉州古巷的共性,建筑的出砖入石、巷子里的烟火气息、特殊的庭院结构,都反映出泉州特有的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极强的文化包容性和不同宗教融合的特点。而这14条古巷又有各自的个性,能让大家看到多元的泉州。
《西街寻宝》总策划陈伟长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工笔,画出了每条巷子各自的特色和记忆。有的深入写实,有些诙谐生动。这套连环画不仅是对历史的记载,也是作者的艺术创作。此套封面设计师苏晓辉表示,书的封面与闽南建筑的红砖与出砖入石相结合,彰显西街的文化特色,让游客拿在手上一目了然,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泉州文化。
一份“寻宝秘籍” 还原古人西街生活
这套连环画,展现了古时西街的风土人情。创作者通过现代人居住的情况,下足了工夫推测出古人当年的衣饰服装和衣食住行。连环画记录故事情节,以连环画描画古街巷的时候,以景推测时间的行走。

同时,每条巷子都将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传统古街巷进行对比,体现文化传承的魅力。阅读连环画时,就有穿梭时间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感悟,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在阅读中接收西街的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不妨带着这份“寻宝秘籍”,跟着大人去探寻西街古巷吧。

人物专访
当代艺术家 吴达新:儿时回忆演绎西街文化
吴达新表示,小人书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小时候,他会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连环画,而现在用这样的传统方式演绎西街文化,对于宣传西街来说是一种很新的尝试。

西街古巷是泉州的地标,西街的改造与发掘应该注重商业与文化的平衡。吴达新希望有更多类似《西街寻宝》的文化味注入西街,用大的格局带动古城旅游。

华侨大学教授 王建设:地名背后反映闽南文化内涵
作为这套书的主创人员,华侨大学教授王建设用国际音标为每本连环画里的地名、民俗注上了泉州音,为读者解决了阅读障碍。

他说,地名也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些地名可以讲出生动的历史故事,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泉州本地的风土人情。此外,这套连环画里还有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反映出了闽南文化的特色和内涵。

王建设表示,弘扬地方文化可以提倡亲子阅读,让少年儿童更多地了解闽南文化,而连环画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
泉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郭培明:既是文旅导览也是乡土教材
郭培明表示,城市以街巷交织的形式存在,而人是城市的主体。建筑与人的合力创造了城市的特质品格,反过来塑造了市民文化个性。孝感动天、三朝元老、状元井、城心塔、登科甲第一人……这些小时候听过的地名故事,至今仍烙印在脑海中,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所谓赋能,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西街寻宝》以雅俗共赏的小人书形式,逐一解读西街古巷最动人的情节,可圈可点,提醒我们,历史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身边的人文气息、市井风情足以让我们骄傲与自豪。近年来,微改造、城市双修、申遗整治,古城的魅力进一步得到彰显,加强地方文创,借助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古城旅游,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西街寻宝》既是文旅导览,也是艺术作品,还是乡土教材,值得肯定和借鉴。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ource=share&art_id=850227365379273179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850227365379273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