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络电视台:科技特派员跨界服务“泉州制造”

发布者:林伟荦发布时间:2021-09-01浏览次数:137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经验、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动的重要农村工作机制。泉州坚持、巩固和完善这项制度。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泉州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在福建省率先将这一过去主要服务“三农”的制度拓展到了二、三产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

在嘉泰数控的装备车间,一款为3C手机玻璃进行加工的新设备即将面世。来自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的科技特派员张顺林正与企业技术员共同进行新设备的打样测试。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助理张顺林:

这台设备目前相当于说在之前的一款基础机型之上,加上自动上下料,后面可以实现玻璃的全自动加工,这也是为后面国内3C加工的一些龙头代工企业,像富士康,比亚迪,伯恩光学这些企业,为它们做手机玻璃的自动上下料的解决方案。

“功能的机械部分怎么实现?”“设备的数字控制系统怎么配合?”研究院的科技特派员们从新设备的方案设计到软件开发再到调试打样,全过程参与和辅助。他们每个月都要来到嘉泰数控的车间两三回,有的甚至大半个月常驻企业的生产线,给予及时调整和改进。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嘉泰数控的这台新设备实现了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产品性价比大大提升,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和研发团队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嘉泰数控科技股份公司项目经理叶聿潘:

在科技特派员这块,我们对接还是比较顺利的,比如说数控系统国产化这块,他们做得很好,比如说我们早期用国外的系统,它对我们使用上有一些限制,第二个价位也比较贵,我们使用华中系统的话,他们对我们开放,我们可以大幅度地做二次开发,在稳定性、功能性上很强大,客户反映也比较好,在提供技术支持的时候,也对我们做一些培训,对我们整个研发团队做一些培训,也提升我们研发人员的技能水平。

据介绍,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共有省市科技特派员20多位,自2015年落地泉州以来,帮助泉州数控装备领域开发了30多款机型的控制系统。

在晋江,海峡伞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则瞄准了行业共性,对痛点难点把脉诊疗。眼前正在工作的是一台雨伞开合自动检测仪,根据国家标准,雨伞的开合测试要达到六百次,做到配件不脱落,伞骨不变形,伞面不破裂,才符合质量要求。而在此前,这一检测过程采用的是手工方式。

海峡(晋江)伞业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丁敬堂:

那在这台设备开发之前的话我们的整个行业包括很多的实验室,雨伞的检测都是用手工这样去开合完成它的实验的,这样就是说劳动强度非常大,那我们的这台设备的话是这个我们2019年开始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团队,这个福建工程学院的那个团队来跟我们的技术员一起来联合开发完成的,那开发完成之后就是说在整个的行业当中,那我们这台设备的话就是说已经说填补了整个行业的一个空白。

在工作站,像这样的设备还有不少,雨伞抗风吹试验机、盐水喷雾试验机等等,这些都是驻站科技特派员与行业技术平台共同研发的成果。据了解,海峡伞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入驻了包括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的科技特派员20名,解决伞业关键共性问题10余项,申请专利80多项。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泉州共有20个。

 一个个生动案例背后,是泉州通过政策引导、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初步构成的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科技助力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新格局。记者从泉州市科技局获悉,泉州市已累计选认省、市级科技特派员2077名、组建团队(法人)153个,其中工业领域的科技特派员714人、团队(法人)53个,占比均超34%。每个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将获得1万元—5万元工作经费,随着技术项目开展实施,还可能进一步获得10万元—20万元补助。

据介绍,从2020年起,泉州市本级每年从科技创新专项中安排1000万元的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扶持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服务平台、工作站建设,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果(专利)转化、业务培训等予以补助,还在福建省率先建立科技特派员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正向激励机制。

原文链接:

https://www.qztv.cn/index/News/detail/id/wq95wqbDnMKyd8KiwqzChnt0w5nChcKofcKZwoPCrMKmw5zCgsOMcX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