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适的四种有效方法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7-03   浏览次数:9034

心理调适的四种有效方法

  摘要:

  心理学上的一些现象一旦被用于生产实践,便会发挥独特而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心理缓和、自我求证、抬高目标和间歇刺激作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对自我和对他人进行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人的行为是外显的。心理和行为按一定的活动规律进行的,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内隐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才能起作用和得到表现。学习心理学,了解心理调适的方法,目的就是运用心理活动的规律,调节控制行为,搞好人际关系,指导工作和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环境适应环境。心理缓和、自我求证、抬高目标和间歇刺激等作为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方法,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一、心理缓和法知觉中,感觉他人的时候会有一种倾向,就是乐于从自己的出发点去假设别人,用自己的好恶来推断别人。行为者往往认为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也就是将自己的需要、情感等投射到他人身上。所以行为者可能歪曲所得的信息,使观察对象更象自己。

  1993年,在我国发生了一起劫机事件。一个歹徒名叫王树刚,他运用心理缓和的现象顺利地躲过了机场的安全检查,把手枪带上飞机,并实现了劫机。这个王树刚是怎样做的呢?他准备了一盒饼干,下面放了一把手枪,再放了一层饼干,然后在上面放了一把手枪式的打火机,上面又搁了一层饼干。当通过机场的检查装置时,马上就被检测出来了,并且被安全检查人员发现。但是,王树刚不但不紧张,而且主动把手枪式的打火机拿出来对安检小姐看,并且说,这只是一个手枪式的打火机而已,他特别喜欢它,想带到国外去。安检小姐当然拒绝了,说打火机也不行,凡是手枪类的打火机、模型都是不行的。王树刚为此跟检查的小姐吵了起来。这时,等待检查的人越来越多,安检小姐也非常着急,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王树刚看出安检小姐着急的表情之后说:你要留下这个手枪式打火机也可以,你要给我打一个条子。安检小姐说:打条子就打条子。安检小姐打完条子后,王树刚马上就窜上了飞机。这么一紧张,安检小姐就忘了再让王树刚过一次检查的安全门,这样他就顺利的登上了飞机,并且把枪也带上了飞机。

  心理缓和现象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像在火车站或者汽车站的时候,有个人上来问你“几点了?”你告诉对方是几点的时候,对方却强调说“真的是这个点吗?”你又很认真的告诉他说:“是这个点儿,你看你看,车站的大钟表和我的时间一样。”此时,这个人会很高兴地对你说“谢谢了”。然后很快地走了。当你觉得终于完成了告诉他几点的任务的时候,低头一看才发现你的皮包不见了。这就是心理缓和的作用。

  心理缓和常运用于文化艺术活动中。魔术师表演节目时常常利用心理缓和。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当你在注意扇子的时候,他低下的小动作已经完成了准备工作。我们经常看香港的一些电影,两伙黑帮在火并的时候,黑帮的老大总是把一支枪藏在隐蔽的地方,把另一支枪藏在表面的地方,一进对方腹地的时候主动交出藏在表面的枪,结果对方就忘了搜他藏在里面的枪。结果在关键时刻就排上了用场。

  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利用心理缓和。比方,孩子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马上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向另外一个方向,说:“好,来买这个东西,你是要还是不要?”孩子多半就不会哭闹,就转移到这个方向上来了。

  利用心缓和可以排除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比方说,有的人失恋了,失恋后他可以去旅游,在大自然这种新的环境之下,需要去适应的时候,他就会忘记许多感情上的困扰。有一个人曾经用了这招,当然这招是不太好的,开着车,因为他没有安检的标志,警察马上招手让他停下来,他非常听话的把车停到路边,警察看见他把车停下就去查另一辆车的时候,他一踩油门马上就跑了。警察也忘了看他的车号了,尽管他没有安检标志却屡屡跑掉。

  心理缓和也适应于我们日常的领导活动中。假如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干部,一个领导,怎样利用这种紧张缓和的现象,来处理一些应急的事件呢?我给大家提供几条可操作性的方法:首先,对待员工所反映的问题,或对待下属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认真记;第二,要表格化,所谓填表;第三,要研究研究;第四,要程序复杂化。

  二、自我求证法证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不同的人会从各自不同的范畴去组织知觉,每人都有自己所重视的特性和内容,遇到他人时,都会根据自己认为重要的特性去形成对人的印象。所以,观察者的主观感觉、生活状况、价值观和期望等都会影响对他人的知觉。实验证明,一个等着电击而被吓坏了的人,也会把别人视为是恐惧者声说话,惟恐别人听不见。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失误,就要对自己的设想进行求证。

  自我求证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自我求证也叫投射。假如说我们喜欢一个女孩子,常常会觉得这个女孩子在不停地看我们,我们不看对方怎么知道对方又在看我们呢?广告就坚定了我们买一个东西的信心,如果你买了一个什么品牌的东西,又特别的喜欢看这个广告,你觉得这个广告做得很对。曾经有一个女孩子,买了一件衣服,问她的姐姐,“我买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呢?”她姐姐说:“不怎么样。”她马上就去问她的妈妈:“妈妈,我买的这件衣服怎么样呢?”她妈妈说:“不错。”她心里面特别的高兴。我记得过去我的一个朋友想做一点生意,就是开一个饮食店,他对我说:“饮食店一定要开,而且要开得比较新奇,要吸引很多的顾客。”这种想法固然是很好的,后来开一家君子饮食店,就是说,你吃晚饭后,可以根据饭菜的质量和服务质量付钱,自己作价,自己付款,他问我:“这家店,是否能够在上海开呢?”当时我告诉他,这家店在我们中国暂时还是不能开的,尤其是在上海这种地方,更是不可能的。事实表明他真的错了,几个月以后,这个店就关了。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点私心,当他吃了一个10块钱的饭菜时,他只会给5块钱,或者是8块钱。假如说,他给了5块钱或者8块钱以后,他不会对人说:我吃了一个饭店的饭菜是10块钱的,可是我给了他5块钱,而是会说:我去一个饭店吃饭,饭菜只值3块钱,我却给了他5块钱。这样的宣传就是说你的饭菜质量不好,只能是口碑越来越差,而且一些占便宜的人经常来吃,那你的饭店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关门大吉。

  自我求证中经常要用到“二者择一”,就是直接提出第二步,他好像已经答应了第一步。提供答案可以缩小可供选择的范围。记得过去看过一个电影,一个妈妈有一个女儿,她想让这个女儿嫁出去,所以,就对女儿说:“有张家和李家来提亲,你是愿意嫁给张家,还是李家呢?”这个姑娘就说:我愿意嫁给李家。就是用这个让女儿顺利的答应了这门婚事。有一本书上写了一个小伙子利用这个心理现象使自己恋爱九年而没有嫁给自己的姑娘和他顺利的结婚了。他对这个姑娘这样说:“我妈妈看了我们两个人的八字,说非常的合适,其中有两个日子是黄道吉日,是‘元旦’和‘春节’,那你愿意是‘元旦’结婚呢,还是‘春节’结婚?”这个姑娘就说:“那就春节结婚吧。”他说:“好,我就按照‘春节’准备。”因为我们刚才说过,自我求证,人的言行要趋同。答应以后,这个姑娘“春节”就跟他结婚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得到了爱情的甜蜜。在美国,人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人看一个十点钟这样的一个钟表,然后马上问他:“你刚才看到的是三点钟还是九点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说是九点钟,为什么?因为九点钟比三点钟更接近十点钟;在美国路考的时候,路考官经常会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前面有一个人和一条狗,你是撞人呢,还是撞狗?”我们很多人的思维,马上就告诉对方:“我撞狗。”路考官说:“你下去,你没有通过。”标准答案应该是刹车,狗也不能撞。

  曾经有过一个故事,利用了这样一个“二者择一”的心理现象。一个人偷了一匹马,可是他就是说这匹马是他自己家的。到法院后,法官判案得非常机智,法官突然蒙住马的眼睛说:“你说,这匹马的左眼睛瞎了,还是右眼睛瞎了?”这个人说:“左眼睛瞎了。”法官马上把两只手放下来,说:“一只也没瞎,马不是你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利用“二者择一”的心理现象,帮助我们的生活。好多的服务员在看了“二者择一”的心理现象后非常巧妙地利用它,结果使自己的营业额大增,比方说卖化妆品的,一个小姐常常对来的顾客说:“先生、小姐,你买这个化妆品吗?”人家只是说我看一看。现在她不这样说了:“你是要完美呢,还是要安丽?”直接提出第二步,顾客就说:“那我就要完美吧。”结果使她的生意顺利成交。很多男孩子喜欢一个女孩子,他给对方提供的是什么呢?两种选择,他说:“我是吻你一下呢,还是拉下手呢?”“就拉下手吧。”结果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你希望“二者择一”的重点,希望的倾向性是什么呢?你就把那个选择放在后面,给人们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和太平军打仗经常败,手下人给皇帝写奏折经常会写“我们屡战屡败”,曾国藩说不要这样写,他把它改成“我们屡败屡战”。一字之差,给人的感觉特别的不同。所以心理学作用非常的大,但它不是百试百灵的,只是增大的一个倾向。有一个同学问老师:“老师,这个方法我曾经用过,不是特别的灵。”我就问他:“你是怎么用的呢?你能跟我说说吗?”他说:“我们买了一箱饮料,我们在球场上打球,我们就想让小卖部的人给我们驮到运动场上,因为小卖部到运动场有一段距离,很费劲,我就运用了二者择一,说:“是我们自己拿呢,还是给我们送去?”售货员说:“您自己拿吧。”为什么不灵呢?二者择一只是一种增大的倾向,并不是一种必然性,还必须加上一种实力或者利益的刺激。你可以这样的问他:“如果你给我搬到操场我就买你的,如果你不搬我就不买你的。”那么我相信这种可能性就会大很多。有一部关于长征的片子,警卫员对毛主席说:“主席,你的枪法怎么样?”毛主席就利用这个心理现象说了一句特别漂亮的话:“枪法怎么样,等我打过以后才能知道。”言外之意,就是打到哪儿算哪儿,如果打得中,说明你的枪准,如果打不中,说明你的枪不准。也有个别有趣的心理现象,常常有人这样问搞心理学的人:“你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吗?”这种揣摩心思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古代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早已摒弃不用了,如果叫一个心理学家来算命的话,这是高射炮打蚊子了。一个同学说:“老师,既然心理学家都可以算命,那你是否可以给我算一下呢?”我说:“没问题。”我就对他说:“你家门前有一棵大树,”他说:“噢,真的很准!”他是个农村的孩子。又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也说:“老师,你也给我算一命。”我的第一句话依然是“你家门前有一棵大树,”同学说:“没有呀。”我说:“噢,那最好。”“哎呀,真准。”好像我早已经知道了,所谓“心诚则灵”,就像法轮功头头李洪志说的,给人的肚子里安了一个法轮,你把肚子切开你死了是你心不诚,不是我没给安法轮。

  三、抬高目标法

  抬高目标的前提首先是一种逻辑上的我们往往根据某一特性的存在,推论出另一些特性来。例如,知道某人是聪明的,同时会指望他富于想象力、机敏、深思熟虑和可信赖。认为保守的人,同时是缺乏幽默感的。其实在这些品质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保守的人未必不幽默,所以把这种推理叫作逻辑错误。这种错误倾向是建立在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的。人们往往把各种各样的人都归入一些现成的类型当中。发现了某人具有某些代表性的品质就认为他符合某一种类型的模式,同时假设他具有这一类型的其他品质。所以,关于人格分类的理论影响着对他人的知觉。

  确立一个崇高的目标,加上理直气壮的陈述,有时会让你没有办法去反对它,就像有些腐败的领导干部经常下饭店,还自己辩解说:“我愿意吃吗?吃得我都胃下垂了,我吃饭是没办法呀,我是为了集体,为了工作!”因为“为了集体”“为了工作”是崇高的目标,就让人无法反对了。有一篇小说,说一个教师戴了一个正义的假面具给自己争取房子,他去找领导,说:“领导,我想换一间大房子,”领导马上就戴了一个正义的假面具对他说:“你看,你是换房子,还有很多人没有房子,咱们学校还有很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老同志,你年轻,机会还有的是呢。如果这时有房子,我恨不得一人给一套房子。这不是,我也难呀。”没有那么多房子,说完这些话也就没话说了,他就回去了。回来后,想了想,又去找领导,说:“我是咱们年轻教师中资历最老的了,大家现在都在看着我,假如说我分不上房子,大家都没戏,这次分房,大家都很关注,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学校的长久发展,关系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现在想要房子,我不是为自己,我是为整个学校着想,你必须分给我房子。”一付大义凛然的样子,大家都觉着无可辩驳,其实他是戴着一个正义的假面具。

  《北京晚报》在2000年10月13日,《百万遗产留给小保姆》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画家,雇佣了个小保姆,他跟这个小保姆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去世时把遗产留给小保姆。画家的两个女儿就上告了法庭,跟小保姆争夺遗产,说小保姆生活了短短半年是没有资格分得遗产的。这个小保姆马上就戴了一个正义的假面具,说:“这两个姐姐,居然为了遗产连自己爸爸的名声都不顾,居然说我跟老师有关系,他们为了钱,什么都能做出来。我打这场官司不是为了钱,而是为我们乡下人争口气。他们这样欺负乡下人,我们是坚决不答应的。”这样说,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同情,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她是戴了一个正义的假面具,既然我们不是为了遗产,为了这口气,假如说这场官司赢完以后,那这个小保姆把遗产捐给希望工程、捐出来,我就相信她说的话是真的,否则,我们就对她的正义打一个问号了。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利用这样一个正义的假面具,我们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鉴别它,戳穿它。

  四、间歇刺激法

  知觉偏见。一些知觉偏见经常影响人们正确印象的形成。这是因为:一是光环作用(又称“晕轮效果”)的结果。最初所形成对他人的好的和坏的印象,象光环一样笼罩着人们,致使人们对他人的其他品质也被推断为好的或坏的。例如,对于一个循规蹈短的学生,往往认为他的其它方面也是可取的。而对一个因做错了一件事,产生坏印象的学生,不论其他事做得如何完满,也认为毫无可取之处。

  间歇刺激也是心理学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在两个笼子里分别关了两只猴子,在两个笼子里分别安装专门的装置,是喂食的装置,一个笼子的装置每被踩下的时候就会有苹果掉下,另一个笼子是踩下的时候有时有苹果有时没有苹果,假设我们不放苹果的话,前者踩一下发现没有苹果就不会再踩了,后者就会拼命的不停的踩下去。在生活中如果有求必应,就会大大的降低对方的需求心理,假如有一次没有答应,对方就不会去找你了。因此,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冯小刚的电影《一声叹息》里面,男主人公在对女主人公分析两人婚姻失败的原因时说:“我熟悉你就像左手摸右手。”曾经有一个女孩子总结自己恋爱失利的经验时说:“我就因为有求必应,对方约我,我总是出去。而我的同学,男孩子约三次才出去一次,男孩子就乐此不疲地约对方。”不知道这种应用,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大的效果,不过你可以试一试。

  人的经验来源于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代“孟母三迁”是希望孩子又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其实理想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是别人给予的,而应当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亲自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