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与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2025年福建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项目(特殊教育)第一期培训班”完成全部研修任务。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26名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参加了培训。
25日下午的开班式上,陈秋燕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指出,泉州师范学院是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一流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点,已为我省培养半数以上特殊教育教师和七成以上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她强调,特殊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兜底工程”,此次培训既是一次专业能力的系统升级,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集体回望。希望全体学员把个人职业理想融入“让每一个生命同样精彩”的宏大叙事,为我省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特教力量。
本次培训中,上海师范大学李廷洲研究员作《思考教育家 学习教育家 成为教育家》的主题讲座,他从历史纵深与时代维度解读教育家精神,帮助学员厘清从“骨干”到“带头人”,再到“教育家型教师”的跃迁路径。华东师范大学于素红教授聚焦《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从课程层面深入剖析了融合教育的实施难点与突破路径,强调应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环境创设等方面推动融合教育的质量。
南京市聋人学校陈源清书记在线作《人工智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专题介绍,展示了该校在“智慧黑板+AR眼镜”、利用“云考试系统”优化听障学生的听力测试体验,让学员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不是“高大上的噱头”,而是“破解特教难题的工具”。泉州师范学院雷培梁研究员带领学员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梳理了福建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坐标与使命担当,研修进入“政策—区域—校本”纵深模块。
厦门市教科院教研员李玉影以《区域融合教育质量提升路径》为题,介绍了厦门融合教育的成功经验,展现了技术赋能融合教育的可行性,分享了凝聚学校、家长、社区育人合力的具体做法。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丽仙指导学员了解特殊教育发展前沿与趋势,使学员对特殊教育领域科研与教学融合有了系统性认知,也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特殊教育科研的价值与意义。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华在《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特校课程教学的思与行》中,梳理了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强调要遵循“政策导向+校本创新”的双重路径,提倡“个性化+跨学科”的创新教学方法,参训学员纷纷表示深受启发。
围绕特殊教育学科教学带头人核心素养如何跃升这一核心命题,学员们在沉浸式的学习中完成角色转换——既是参加培训的“学习者”,也是即将回校发挥带头作用的“火炬手”,在特殊教育、融合教育素养和能力方面都实现了新的蜕变。接下来的培养将从理论学习下沉到可操作的路线图——从“教育家精神”的价值锚点,到人工智能破解特教课堂难题的现场方案。正如学员代表大田县特殊教育学校卢国芳老师在结班式所言:“这次培训是一场信念的点燃,更是视野的打开和使命的接力,是特教带头人成长之路的新起点。”他们肩负的已不只是提升个人素养、改进学校教学的任务,而是为区域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