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7月22日至24日,教育科学学院组建社会实践队奔赴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白奇村开展“百崎红韵·团结奋进”主题实践活动。
通过走访座谈、微党课录制、展馆参观和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引导实践队成员深入探寻百崎回族乡的红色历史与民族交融故事,激励青年学生担当强国使命,为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窗口贡献力量。
一、古厝恳谈溯根脉,石榴同心话乡情
实践队首站抵达白奇村村委会,与多位村干部展开座谈。座谈会上,年过七旬的老干部郭老伯精神矍铄地打开了话匣子,从元代波斯商人郭德广定居泉州讲起,细数百崎回族的迁徙史与发展史。“我们百崎可不普通,”老人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明代郭仲远公接待郑和,为海上丝绸之路添砖加瓦;近代有郭志雄烈士,带领各族儿女抵御外侮,血洒疆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村出了不少大学生、企业家,在各行各业为国家作贡献。”
一番话让在场队员深切感受到百崎回族乡的历史厚重与精神传承。
随后,队员们走访了多位村民,回族村民郭阿伯热情分享了村里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一起去祭扫郭氏祖墓,不管是回族的习俗还是汉族的礼节,大家都互相尊重,轮流主持仪式。还有每月16号,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可热闹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日常相处中的民族温情,一幅回汉相融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二、亭前微课传薪火,籽籽相拥寄嘱托
实践队在白奇古街、接官亭、白奇公园等地进行主题微党课录制。党课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接官亭为线索,讲述回族先民郭仲远与郑和在此交流航海经验、推动民族合作的历史,短短几分钟的微党课,既浓缩了百崎数百年民族交融史,也让队员们在录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录制结束,队员感慨道:“以前背‘石榴籽’的比喻,今天在接官亭真的懂得了什么叫休戚与共。”
三、 展馆拾遗证共生,古街踏景寻红韵
实践队走进百崎乡回族史展示馆。从元代波斯商人后裔的生活器物,到明清时期回汉村民共同开垦荒地的契约文书;从记载各族群众合力抵御自然灾害的碑刻拓片,到郭志雄烈士组织各族义勇军保家卫国的史料……一件件实物与文献,清晰勾勒出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古街、白奇公园的踏访,更让红色印记与民族风情可观可感。
四、长廊讲堂聚共识,团结奋楫启新程
最后一站,实践队在村委会协助下,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百崎回族乡看民族团结之魂”理论宣讲活动,吸引了数十名村民与村干部齐聚一堂。主讲队员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百崎历史看民族同心”“让‘中华民族一家亲’深入人心”三个维度出发,与村民干部共话如何把“团结牌”打成“振兴牌”。
五、青春接力印初心,红韵铸魂续新篇
此次社会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百崎的“红韵”既是红色历史的印记,又是民族团结的底色,更是当代青年肩上的责任色。下一步,实践队将汇编图文册、微党课、红色音频和调研报告,把“百崎经验”带回校园、带上云端,让更多青年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青春之我绘就团结奋进的时代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