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以及2009年校党委、行政工作要点,5月21日和26日,黄子杰院长两次主持召开二级学院科学发展专题报告会,副院长王炳庆、林华东、王晓东,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资产处、重点学科与学位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参加报告会,11个二级学院和思政教研部党政负责人围绕学校现行分配制度改革和现有学科专业整合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一、精心组织,深入调研,准确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我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深入开展,学校确定了“科学发展、奋发有为”的主题和“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大学”的载体。如何进一步整合现有学科专业,促进资源共享,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次学习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举办好本次专题报告会,避免流于形式,确保达到预期目的,学校做了专门布置,下发文件通知,确定报告会的主题是“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学科健康发展”,要求各二级学院精心准备,把本次报告会作为学习调研阶段和分析检查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推动学校和各二级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经验交流平台,同时也是检验机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根据校党委确定的调研课题,各二级学院紧密联系本学院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形成汇报材料。在报告会举办之前,学校办公室认真汇总材料,并印发给参加报告会的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提前仔细阅看,围绕报告会主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报告会上面对面交流。
二、突出特色,力求实效,着力分析查找存在问题
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坦诚交流是本次报告会最鲜明的特征。学校注重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求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在报告和交流中努力做到讲真话、出实招、求实效。
报告会上,各二级学院认真总结了几年来的办学经验。人文学院近年来新创办的专业和方向均依托于相关相近专业,体现出师资、设备及专业学科建设的资源共享特点。理工学院打破各专业实验室独自使用的情况,搭建理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格局。资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拓展专业发展方向,整合城市与环境科学学科群,形成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化生学院积极建设好化学和生物两个重点学科,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贸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和方向的教学科研力量整合在一起,利用主持和拥有多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机构,为海西建设提供信息、科研和智力支持。艺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人无我有,选准做强学科专业;人有我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办学特色。
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各二级学院也认真查找当前影响和制约学校和本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现行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大家认为,应该总结现行分配制度中积极合理的做法,并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使分配制度更加有利于资源整合,更加有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在现有资源整合方面,大家认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传统优势专业办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同学院举办相似专业不符合重点学科建设要求,需要进一步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统筹、分配和使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共享度不高。
三、改革创新,整合资源,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相关二级学院提出了资源整合的思路。外国语学院提出对高职称教师任课安排进行调整,从师资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冲击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思路。教育科学学院提出在2009级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思路。体育学院提出新增社会体育专业的设想,并积极探索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把资源转化为办学效益。应用科技学院提出坚持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办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紧缺工科专业,加快办学层次提升步伐的思路。继续教育学院提出充分发挥省级校长培训基地作用,着力提高职后教育办学层次的思路。思政教研部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师整合在一起,共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思路。
专题报告会结束后,黄子杰院长召集分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进一步总结报告会成果,并对下一步资源整合工作进行部署。黄子杰院长强调,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广泛征集意见,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和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对现行津贴发放办法进行必要的修改,体现多劳多得与优劳优酬的原则,从而为启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组工作做好准备。要进一步论证二级学院和学科专业整合的可行性,支持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新学科、新专业尽快形成规模,使现有的学科、专业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形成特色,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采取适当政策倾斜,确保投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践办秘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