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多重阅读渠道“挤压”传统书店?

创建者:林伟荦时间:2010-11-23浏览次数:55

  

  本报讯 (记者杨佳彬)近日,不少市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22200000询问,承载了很多老泉州人美好回忆的新华书店泉州中山路店为何突然撤出中山路?有些市民甚至还有这样的疑问:在网络、媒体、手机信息等的冲击下,是不是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的市民越来越少……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昨日进行了一番走访。

  书店销售增长放慢

  昨日,记者就此事咨询了福建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泉州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许仁寿。许仁寿表示,新华书店中山路店撤出中山路并不是因为购买图书阅读的市民减少了,而是考虑到书店的地理位置。由于位于市区中山路这一“半步行街”,新华书店店铺前交通不便,没有地方停车,人们买书不方便。中山路多为服装店,到中山路的人几乎都是逛街、买衣服,没有买书、看书的氛围。

  许仁寿说,新华书店中山路店将合并至温陵路店,接下来温陵店将扩大规模,打造大型图书城。未来,该书城将以图书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共存的方式运营。目前已在招投标,预计明年4月完成。他还向记者透露,尽管现在图书市场面临新的局面,但书店的销售量还是略有增长,只是增长的速度比以前放慢了而已。

  经典图书难觅其影

  在市区某大型图书商城,记者刚好遇到了熟人谢女士正在帮助儿子挑选《三字经》这本书,只见她不停地拿着几本书目反复比较。记者走近一看,原来,仅少儿《三字经》就有六七种版本,难怪谢女士无从选择。谢女士告诉记者,现在选书真费劲,那么多的出版社,质量良莠不齐,选书还得有火眼金睛。“有些出版社出版的书目质量不行,这影响了我们的购书兴趣。”谢女士表示,“经典的书少了,以前写一本书要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而如今有些作者十天二十天就能写出一本书,难怪有些书看起来洋洋洒洒一二十万字,可内容却很肤浅。” 

  该书城王经理告诉记者,这几年出版业发展速度过快,图书品种越来越多,现在一些店里的图书多达几十万种,虽然品种全了,但由于受网络、媒体、手机信息等的影响,却出现了书的质量良莠不齐、读者选书难、书店不好经营管理的状况,并造成单册书销售水平总体下降。

  获取信息渠道众多

  昨日中午,记者上网查阅到这样一条消息,今年4月19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进行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布。调查显示,年龄在18周岁至70周岁之间的读者,他们在2009年读了更多的东西,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同比增长了2.3个百分点,达到了72%。这体现了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

  一面是国民阅读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另一面是书店经营饱受冲击的现实。

  采访中,市民肖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压力大,他几乎没有时间去书店买书来看,于是,浏览泉州手机报成为其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既省钱省时又能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且携带十分方便,何乐而不为呢?!”肖先生表示。

  “其实,传统读书与电子阅读还是有区别的。电子阅读毕竟是一种‘浅阅读’,难以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留给读者感悟、思考、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有限。”市教育局德育科科长郑华强告诉记者,书本本身内含的足够养分可以不断丰富人们的思想,形成并提升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体系。

  泉州师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灿荣表示,以前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对单一,多数还是以书本为主,买书的渠道基本上就是去书店。近年来,这种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纸质媒体的不断完善、内容丰富,网络发达、信息量大,还有手机报等,市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了,因此不一定非得通过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这种方式获取信息。

  网上购书备受青睐

  昨日下午,记者辗转来到市区东街某图书城看到,书店的各个角落里,都有翻看书籍的市民。据工作人员介绍,即使是在平日里,书店里也丝毫不觉得冷清,到了周末会更加热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都是属于“泡书店”一族,经常到书店去看书,却很少买书。

  在该书城里,市民廖先生就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来书店就是想找找看自己喜欢哪些书,然后把名字记下来,回去再到网上订购。“有的书网上购买和在书店购买差好几块钱,而且网购还送货上门,很方便!”小伙子说。

  许仁寿说,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网购,书店经营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他认为,选择网络购书这种方式一般还是以年轻人为主,中国人的传统购书方式还是喜欢逛书店,虽然在网上可以优惠几块钱,但在书店选择空间大,多数人来书店能够享受到淘书的乐趣。

原文链接: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0-11/23/content_225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