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下午,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音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活动之专家讲座在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厅举行。本次专题讲座的主题是《<集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乔建中教授主讲。讲座由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南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珊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中国传统音乐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编撰情况,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首先,乔建中教授站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纪高度,结合自身参与工作的经历出发,对《集成》编撰工作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前《集成》时代(1978年之前)、《集成》时代(1978—2009)和后《集成》时代(2009年之后)的三阶段历史分期观点。乔老师回顾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刘天华、杨荫浏等先驱,以及延安“鲁艺”师生等前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调查整理工作等的“前集成”时期情况,具体介绍了文革后直至本世纪初整整三十年《集成》编撰的实际工作情况。乔老师对这三十年“集成时代”工作的历史地位与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从学者的角度客观地指出了《集成》工作存在的不足。基于以上内容,乔建中教授总结了前两个时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而集成时代后期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相重合。由此,讲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并引出了“后集成时代”的思考。其中,乔老师尤其对后集成时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方式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提出“口传”方式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讲座的互动环节中,乔老师还和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陈孝余博士、李寄萍教授等师生进行了互动,就“后集成时代”的理论认识、“口传心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南音的学科分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整场讲座,乔建中教授以历史的高度对后集成时代的中国传统音乐或言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理性分析和学理性意见,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还对南音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乔建中教授以高屋建瓴的学术素养、渊博宽厚的学科知识为师生带来了一次难得的精彩的音乐学盛宴,博得了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
(音乐与舞蹈学院 陈孝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