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活动在泉州市各地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泉州晚报社今日再选取5篇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五中全会精神进行解读阐释,以飨读者。
集智聚力促发展 勇立潮头谱新篇
□苏天恩 泉州师范学院商学院研究员、市十二届政协委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泉州历来是创新的沃土,孕育出“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开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在七下晋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刻总结出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晋江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发展的行动指南。“晋江经验”核心动力是改革创新,当前,我市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勇立时代潮头,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紧紧围绕四个“聚力”,助力“五个泉州”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一要聚力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推动政府、高校、企业高度融合发展,优化学科和研发布局,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开展行业企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市人才政策,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二要聚力平台建设,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充分发挥泉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和特色,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组织管理机制,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授权、技术有偿使用等方式,为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持续支持。支持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泉州天津大学集成电路及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泉州创新驱动新引擎。
三要聚力协同创新,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完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双一流”高校深度合作、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各个创新体之间的壁垒,优化配置,共享人才、技术、资本、产业链等创新要素。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牵引,建设高水平“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技术研发,解决泉州产业经济发展技术难题。要设立“协同创新”项目,共同破解企业发展技术难题,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要聚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规划与资源布局,科学制定产教融合“十四五”专项规划。要强化高校办学主体功能作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高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要激发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培育一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完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陈秋燕 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并且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广泛共识和协调行动的根本保障。
首先,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对新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途径作出新的定位。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就是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局出发,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凝聚更大共识,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上探索更好方式,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各方面汇聚更大合力,为把青少年培养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共同营造促进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二,这是推进“五育并举”与“三全育人”相结合的实现方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相互结合、密切衔接,这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人们成长生活的大环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将党中央决策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方式。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凝聚教育合力方面开展了广泛生动的实践,总结了丰富多样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
第三,这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关键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工作的重点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做到课内课外融合、校内校外结合、职前职后贯通,一体化推进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改革,切实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责任意识与实践本领。通过动员家庭、学校、社会、政府、行业相互协调,搭建各方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和资源平台,从而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推动并巩固育人成果,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栋梁之材。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