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天使白”“守护蓝”“志愿红”之下,不同的是职业和身份,相同的是担当奉献、守护家园之心。
鲤城团区委第一时间动员号召各级团组织、全区共青团员、广大青年奋勇当先,成为抗疫战场上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当代青年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同频共振,亮出青春底色,汇聚成抗疫青春力量。
青年大学生:“到一线去,到我们需要的地方去!”
3月13日疫情暴发,大三学生林凯炼主动申请加入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党员先锋队”,在经过选拔和培训之后,参与了社区与学校核酸检测现场志愿服务。冲锋在一线,虽然时常一站就是一整天,但他和小伙伴们一点都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因为青年大学生,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3月23日,软件学院党委向学生们发出参与街道流调志愿工作的倡议书。林凯炼第一时间报名,他深知每一通流调电话都是在和病毒“赛跑”。“喂,您好,我是金龙街道的志愿者,我们最近在进行流调工作……”每一次拨打,他都拿出十二分的细心与耐心,认真登记流调信息、仔细核实反馈线索,直到深夜。他说,“收到的每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了’,都使我动力十足。”
除了林同学之外,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还有160余名储备志愿者,他们共同组建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据软件学院团委书记刘斐老师统计,3月22日至今,约有两百多人次学生完成鲤城区金龙街道、临江街道七万条左右流调信息调查。自疫情发生以来,累计出动400余人次学生参到社区及学校核酸检测点现场秩序维护、采样信息登记等志愿服务。
青年社工:“用专业力量尽己所能。”
陈玉珊是团属社工机构“阳光有鲤”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的理事长。疫情来得突然,在鲤城团区委的发动下,“阳光有鲤”第一时间发布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令,组建志愿服务微信群,储备340余名志愿者,及时根据各街道志愿者需求精准招募,初步筛选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点对点对接约500余人次到各街道、社区参与核酸检测现场信息录入、秩序维护、电话流调、卡口值守查验等志愿服务。
陈玉珊与同事负责具体的志愿者招募和对接工作,对于招募到的每一个志愿者,她们都细心询问志愿者具体情况,初步评估是否适合参与志愿服务,并将志愿者对接到各服务点位,叮嘱志愿者做好个人防护,为志愿者录入志愿服务时长。
疫情期间,“阳光有鲤”启动“三师在线”疫情防控行动计划,由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教师组成线上服务团队,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困难群体物资筹措、心理解压疏导、亲子关系调适等便民服务。陈玉珊是其中的一员,她与其团队累计接听100余次线上电话,为30余人进行了心理安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青年社工们还制作了线上公益视频《不同人群心理调适指南》,帮助受到疫情影响的不同类型人群正确面对疫情、科学调适心理状态。

刘嘉宇执行环境消杀任务。陈雅静 供图
青年消防战士:“我是党员,我先上!”
“我是一名消防救援人员,我于2020年‘火线’入党,如今我更是一名“青年突击队”成员,我必须先上!”这是刘嘉宇在请战加入“青年突击队”时喊出的坚定口号。
刘嘉宇,鲤城区江南消防救援站三级消防士。作为一名消防救援人员,不管是日常的灭火救援任务,还是异常严峻的疫情形势,刘嘉宇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疫情突发,刘嘉宇迅速响应鲤城区消防救援大队号召,成为“青年突击队”的一员,闻疫情之令而动,协助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扛起核酸检测点维序、应急处突、物资运输及环境消杀任务。
在此次任务中,刘嘉宇作为突击队的骨干,带领青年消防救援人员在防疫斗争中站排头、当主力、作表率,积极协助明光社区开展重点区域消杀、核酸检测点布置等工作,与队友分工合作,通过由内及外、由上及下、交叉作业、不留死角的方式开展消杀工作,重点对路面街道、核酸检测点、隔离点等区域进行全面消杀,在药氯刺鼻萦味的环境中,他与队友不叫苦、不喊累、不换班,始终坚持,不下“战线”。截至目前,刘嘉宇带队的小分组累计完成消杀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他们充分发挥青年“火焰蓝”的先锋模范作用,让青年突击队的旗帜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青年志愿者:“力所能及,发光发热。”
黄倩莹是鲤城区翻译工作协会的秘书长,她主动联系团委,报名参与社区卡口值班、电话流调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她参与了社区数轮核酸检测工作,在现场一般是担任采样信息登记员,每一轮从早上的五点半持续到下午三点左右。据她估计,平均每条通道大约是1200人次,每次核酸现场,她需要抬头、低头1200次,抬胳膊、放胳膊1200次。
她说,“我不愿在家做沉默战士,也想在这场战‘疫’中做一名发光的勇士,同其他来自四面八方的一样的光,汇聚成一股力量,砥砺前行。”
张暮寒是一名青年摄影师,从3月18日就报名参与了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还总是选择最苦最累的夜间时间段。平常,他一边做志愿者,一边记录身边的疫情生活。3月22日,他联系上所在的阳光有鲤志愿服务队,表示想无偿为志愿者们拍摄记录,用镜头记录疫情期间的坚守、美好与温暖。于是,志愿服务、拍摄、剪辑,占据了他一整天的时间,有时候甚至睡不到一个小时。
他说:“我是一名摄影师,是生活的记录者,我想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知道,正是有无数多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警察、志愿者等无名英雄不计回报地默默地付出,坚守防疫一线,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不是医护人员,那,就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
在青年志愿者群体中,有每天准时到社区报到的“00”后大学毕业生,有因为疫情无法返厦、就地志愿服务的厦门医生,有为一线抗疫人员免费赠送“提神”咖啡的咖啡师......微信群中,他们主动询问第二天的志愿服务需求,为咨询和求助信息提供解答和建议,分享自己的志愿服务感想、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敬意和对这座古城的热爱。每一位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作出贡献。
鲤城青年志愿者们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他们的青春在战“疫”中闪闪发光!(通讯员 陈雅静 东南网记者 陈诗婷)
链接:
泉州文明网:
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