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办学20周年。11月17日至20日,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举办的“海丝”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泰国经贸大学、东南亚华人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师范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90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非遗南音的传承发展”“南音的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南音的高校教学新模式”“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等热点议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
18日上午,“海丝”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举行。福建省教育厅体卫艺语处处长苏贻堆,泉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林少青,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校长屈广清,来自海内外15所高校、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出席。开幕式由副校长夏侯建兵主持。
屈广清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泉州师范学院根植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深入开展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等方面研究,深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入开展南音发掘、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培养了300余名南音本硕毕业生“反哺社会”,在学校、乐团等从事南音教学与推广,遍及海内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教授南音学生达20多万人,拓展了传统南音从“民间”到“民间”的传承路径,建构起“南音文化传承新生态”。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两个结合”,持续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泉州南音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南音专业学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郑长铃代表本次研讨会的支持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辞。他表示,泉州师范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南音专业人才,不仅应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提倡,也发挥了地方高校所应实现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和传播之作用,积极肩负起比知识传授更为关键的高等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重任。他提出,高校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阵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的基地,更将成为承继、延续中华文化的载体,希望更多高校工作者们勇于探索,承担己任,在实践经验总结中共同推进。
研讨会上,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名誉教授吕锤宽,泉州地方戏曲研究会郑国权,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长铃研究员分别作大会主旨报告。
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们观赏了南音专场表演,对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各遗产点开展学术考察。(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