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竹(1922-1948),福建南安官桥人,原南安师范学校普师6组学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也是闽南地区革命斗争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个人简历
郑成竹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周岁时父亲不幸被土匪杀害,由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成人。他自幼聪颖好学,1930年进入普智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39年春,郑成竹考入养正中学,在校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积极参加“抗敌后援会”和“青年战地服务团”的抗日宣传活动,并于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考入南安师范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1947年5月因领导“五·二七”学潮被开除并遭通缉,后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8月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E区(官桥)委宣传委员。1948年10月在开会时被敌人包围,身中数十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为纪念他的英勇事迹,1949年5月,中共晋南同县工委把烈士的家乡命名为“成竹乡”。
二、革命事迹
少年励志,投身革命
郑成竹的童年充满艰辛,但贫困的生活并未磨灭他的志向。在养正中学求学期间,他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6月,郑成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誓言:“我的心剧烈地跳动着,但也时刻准备着为党停止跳动!”
领导学潮,不畏强权
1945年春,郑成竹考入德化师范。1946年1月,德化师范迁至南安诗山,改名为南安师范,郑成竹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他组织同学传阅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1947年5月,在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民主运动的浪潮中,他领导了南安师范的“五·二七”学潮,揭露校方腐败,组织罢课和示威游行。这场学潮虽被镇压,郑成竹也被迫离开学校,但他的行动鼓舞了许多青年投身革命。
农村斗争,发展武装
离开学校后,郑成竹转入农村,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他组织群众抗丁抗捐,发展党的组织,并在家乡成立“一片支部”,组建武装工作队。1948年8月,他担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E区(官桥)委宣传委员,负责打通南安与同安之间的革命联络路线,为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壮烈牺牲,精神永存
1948年10月25日晚,郑成竹在仙枝村开会时因反动密探告密被敌人包围。突围时脚部受伤,最终在表兄家被敌人再度包围。他孤身奋战,打光最后一颗子弹,身中数十弹,壮烈牺牲。牺牲前,他留下血书:“我最大的遗憾是,一生只有一次青春报效我亲爱的祖国!永别了,亲爱的同志们,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英名长存,激励后人
郑成竹牺牲后,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1949年5月,烈士的家乡被命名为“成竹乡”。如今,成竹村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郑成竹烈士陵园、成竹革命史迹纪念馆等成为后人缅怀先烈、学习历史的重要场所。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郑成竹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奉献。他的革命精神,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屹立在闽南大地,照耀着后人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