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南安学院召开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南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洪少春、副院长陈丽娥、校级教学督导员黄梅红、教学科研办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参加。会议由民族预科教育教研室主任隋晓蕾主持,以线上腾讯会议形式举行。
会议伊始,隋晓蕾就2025级民族预科学生培养方案修订作了专题汇报。她详细介绍了新版培养方案修订情况,并希望以新版培养方案为牵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五育并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升预科学生获得感和适应力。
洪少春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教研室“跨学院、跨学科”的组建模式。他表示学院将从经费投入、政策倾斜、平台搭建三方面给予持续保障。他提出“三个走出去”:一是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的课程建设研修班;二是课程走出去,互学融通,建设一批优质示范课程;三是成果走出去,依托教育协作机制,共享资源、共用标准、共育人才,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以开放协同为路径,共绘预科教育“同心圆”,共同推动我院民族预科教育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陈丽娥在交流中指出,民族预科教育既是“补基础”更是“铸灵魂”,要在“预本贯通”中把牢方向,在“分层教学”中尊重差异,在“课程建设”中突出特色。她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体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把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生动的课堂语言、具体的育人行动,让“五个认同”在学生心里扎根开花。
会上,还举行了“AI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与会教师围绕“课堂管理精准化、知识讲解可视化、课堂练习即时化、作业批改智能化”四个维度展开深度对话。教师们均表示,技术只是手段,关键在“数据反哺—教学调整—效果评估”闭环落实。
下一步,学院将以“预本贯通、数字赋能、铸魂育人”为主线,积极开展“数字赋能精准教学”、“民族团结教育叙事”、“预本贯通质量评价”等方向的实践探索,依托学院“预科融媒体中心”,开发具有民族预科教育特色的知识图谱、智能题库与学习画像等,以数字赋能为抓手,打造“智慧预科”新范式,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工程,推动民族预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